在佛經中常會看到這樣的經句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年輕時沒知識,常想這是什麼地方呀?好拗口!年歲漸長,看了幾本講佛法的書,看了一點點佛經,才知道祇樹給孤獨園背後有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給孤獨是 佛陀時代一位家中頗有資產的長者,貧匱孤獨的人來求乞,長者便施給他們飲食及資具,所以舍衛國的人都叫他--給孤獨,多溫暖的名字呀,求乞的人不只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同時心中必然也盈溢著溫暖吧!

樂於布施而無所求的人,好事總相隨。有一回,王舍城一名長者請 佛及比丘們清晨到家中接受供養,給孤獨長者剛好有事待辦,在這長者家過夜,一整個晚上這家人所有的眷屬及僮僕,老老少少徹夜不睡,忙著準備飲食香花等,給孤獨覺得很納悶,王舍城的長者告訴他 佛和聖眾們要來用齋,他問:「什麼是 佛?」長者說:「淨飯王的兒子叫悉達多,棄捨王位,出家精進修習,徹悟通達宇宙萬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就是 佛。」給孤獨長者聽了,身毛皆豎,歡喜踊躍,不待天亮,半夜就出發到寒林世尊住處見 佛,世尊跟他開示:「布施、持戒得生天上,雖然五欲自在,卻非究竟,想要免除三界生死輪迴,當斷煩惱…。」又開示四聖諦之理,長者便得法知見,永斷疑惑,開示後,給孤獨長者極力邀請 佛到他家,他將畢生奉施 佛及聖眾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佛默然---世尊同意了!

給孤獨長者一回家馬上到處尋訪合適的林園做為 佛陀及眾弟子的精舍,發現祇陀太子的林園最適合,找到太子談判,太子的條件竟是要把整個園子裡的地全舖上黃金才願意出售,給孤獨長者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反怕太子事後反悔,隨即找人作證,然後開始他的舖金行動,舖呀舖的,舖到前面剩一點,還在考慮要去那一處挖數量剛剛好的黃金時,太子心想:「長者能捨大財為 佛及僧眾造立精舍。」又想:「我曾聽說:『若非正覺出於世間,一切眾生不聞正法。』」所以就跟長者說,金子不必再運來了,剩下的地我來舖,牌樓我來立,況且我只賣你地,園子裡的樹仍歸我,我和你一起供養 佛,於是這個地方就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

讀了給孤獨長者的故事,真是汗顏!首先我的布施遍滿缺失,布施心劣,像龍山寺附近乞討維生的人較多,只要到那裡,能逃過的,我就快閃,特別是沒帶零錢時;菜市場最近化緣的人好像變多了,心理上總會一直打量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出家眾,看他們眼神飄忽不定、態度不莊嚴,我就不想給他;更慘的是有一回在 sogo一位左手殘廢的男子央求我買東西,我竟以要過紅燈為由拒絕他,女兒在身旁說:「你好殘忍!」唉!又從小到大不知聽過多少次「佛」,可我連一點感覺都沒有,給孤獨長者卻是「身毛皆豎、歡喜踴躍」,為了求法,當夜隨即獨自一人走在烏漆嘛黑的路上前往寒林,道心多麼堅強啊!為了給世尊及眾比丘合適的園林,迫不及待的用黃金把一大片的林園舖滿,如此護持正法擁戴世尊,自忖我若是大富長者,我能毫無盤算的把那麼多世間財舖在地上嗎?
 
在優婆塞戒經中 佛曾開示:「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其中報恩田即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指凡在三乘菩提上有證量,從初果向到佛地皆是;貧窮田是指貧窮困厄的人,其中布施給 佛,具足報恩田及功德田,就如祇陀太子所思:「若非正覺出於世間,一切眾生不聞正法。」不聞正法,則眾生永遠無法釐清真、妄如理找到真實,據以離世間虛妄苦得無上的究竟樂,佛世尊於眾生有無比恩德,且如來於每個人平等擁有的世、出世間法究竟證知,供養 佛陀福德無量無邊;而給孤獨長者未遇如來之前,即因布施貧匱孤獨者而得名,三田具足布施,不為世間名聞利養,他是「真正的大施主」,給孤獨長者令人十分敬重。

在此為自己年輕無知輕看此名號而深深懺悔同時也至誠向那位手殘的先生說聲:「抱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