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由於思念先母心切,以至於夢中多次相見,夢中的母親有時歡顏有時愁眉;想到母親一生命運坎坷體弱多病,自己卻未能隨侍在側善盡孝道,故而時時自責於心;因為心常掛念先母,加上夢中的多次相見更讓自己難以開懷,所以勤頌《地藏經》、往生咒、《心經》、總持咒迴向先母,總是希望母親往生後能有更好的歸處,來生能夠儘早修學正法。晨昏禮佛,仰望 觀世音菩薩,總有一股深深的孤寂之感,多麼希望 佛菩薩能在夢中告訴我母親的去處。佛菩薩慈悲憐念,近日讀《阿含正義》第二集剛好有這麼一段 佛的開示,提到學佛人應當斷除對五陰自我的貪愛,讀後有豁然頓悟之感。念及世間子女孝順之人,每於父母往生之後,有備極哀傷逾恒者,故而摘錄此段經文,供養佛子們,俾能早日開啟智慧之門令心漸解脫。

《佛開解梵志阿[颱-台+(犮-乂+又)]經》卷1:「本從不明,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更相憂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轉皆不自識。宿命善者,復生為人,則富貴長壽;其不善者,則苦短命,各由本業。天地人物,一仰四氣: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人之身中,強者為地、和淖為水、溫熱為火、氣息為風,生借用此,死則歸本,計其本末,各自為他,凡人不覺。天地之間,生者如夢,命祿至短,擾擾而死。譬如風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來無休。」(CBETA, T01, no. 20, p. 262, b19-29)

語譯如下:【因為心等六識造作種種心行,所以就會因為心行不斷的熏習而不肯滅度,死後一定會入胎而受來世的受想行識與色身,具足了名與色;這都只是因與緣的寄託而導致再度入住於母腹之中。出生之後就互相攀緣而且互相憂愁掛念;父母總是口中一直掛念說「我的兒子」,兒子總是口中一直掛念說「我的父母」,其實精神體(本識與意根)都是往世展轉投生而來,兒子往世可能是父母,父母往世可能是兒女,但是他們都不能自己識知往世互相之間的關係。往世常常修善的人,此世就會再度出生為人,也獲得富貴與長壽的果報;假使往世常作惡業的人,此世生後將會辛苦而且短命,這都是由各自所造的本業而有不同的。天地間的人與物,一概都要仰賴四種氣息: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人的色身中堅硬強韌的就是地大,和夥而溼潤的就是水大,溫熱的成分就是火大,呼吸及動轉就是風大;出生了以後都只是借用此四大來存命,死後則又歸還四大的本來相貌。假使計算眾生死彼生此的本末,其實都只是各自在擔任種種不同的角色,可是凡人對此卻是不能覺知的。天地之間,活著的人猶如生活在夢中,生命與享用福報的時間都非常的短,就這樣子擾擾攘攘很快的過完一生就死了;這就好像風吹海水,就有後浪逐前波的不停相逐;眾生在生死流轉中也是這樣的,總是去了又來而沒有休止的時候。】

從上述 佛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五陰都是虛妄的,五陰都只是一世而已,不能去到未來世。也不是父母永遠當父母,子女永遠當子女,往往是互為父母子女的,所以 佛在阿含中說:「計其本末,各自為他(各自都是不同的人,往世也不一定是至親的人),凡人不覺。」都是世世在當另一個人,都不是世世本來同一個人; 也不一定世世都作眷屬;如果子女是報恩來者,對父母都是孝之順之,如果是討債來投生的,後果真是不忍卒睹;有時甚至是冤親債主互為一家彼此折磨,豈不見新聞常報導子女父母兄弟為了錢財反目成仇,六親不認的慘劇?

又逢善知識開示:頌經回向,亡者只得一分,生者得六,大部分的功德還是頌經者得;何況悟了有悟的功德受用,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努力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利益眾生,以便累積廣大福德;因為未來生的親緣眷屬必定會再相遇,即使不再互為父母子女,但是因為有大福德的緣故,來生相遇之時,我們就有能力攝受這些親緣眷屬及早進入正法修學,這樣才是真正的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經由 佛的教導和善知識的開示,心中的難過減了大半,由此更體悟到,為人子女平日便要孝養雙親承歡膝下善盡孝道,父母對子女更要善盡職責教導養育趣向正道,全家若能共同修學正法,共行菩薩道,永世成為道侶而使佛教益發增盛,豈非一大樂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