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快!接觸正法至今已有六年,其間陸續聽完《菩薩優婆塞戒經》、《維摩詰經》、《勝鬘經》與《金剛經》等四部大乘了義經典,與以前所了知的佛法比較起來可是大異其趣,以前所學連 佛陀所教的初轉法輪阿含經典的法義智慧都不知,甚至都學錯了,所謂學錯,就是幾乎所有傳法者都將「心」定位錯了,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因而讓我不得不根據聖教推翻先前所錯學誤以為是的佛法,如今從頭開始熏習有正知見的佛法,真是獲益良多。

許多人會覺得佛經艱澀難懂,也不知佛經的義理,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那是因為末法時期,普遍存在錯說法的假名善知識,
講經只是依文解義,或是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在沒有實修實證下,誤傳了佛法,讓眾生無法對 佛所宣說的義理如實了知;在無法實證的狀況下,就會導致佛法僅是一種知識或見解,日常生活的身口意行還是依舊;因此,也就無法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或者無法於歷緣對境中,以智慧因應。若有幸值遇真善知識開講與生活、生命有密切關係的甚深了義法,加上在正法團體共修,培植福德,懺除業障,消除性障,智慧漸漸發起後,自然而然就能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

記得二、三月前媒體曾報導一起社會事件,那是2009411日蘋果日報所報導的內容:【親子玩遊戲,竟釀慘劇。台中市一名一歲多男童,前晚在家和父親玩「躲貓貓」,父子倆一路由客廳追到廚房,男童突開啟廚房的落地氣密窗,父親欲趨前制止,男童卻往後閃、摔出窗外,從十三樓墜地身亡。目睹兒子墜樓的父親悲慟欲絕,檢警將調查他是否涉有過失。】

當時看了這則新聞後,心裡蠻難過的,也很錯愕,怎會這樣?那時也假想了許多情況:如果男童沒有跑到廚房;如果沒有那落地的氣密窗;如果男童沒有往下壓氣密窗的扳手;如果男童閃躲後,重心不穩是向兩側倒,而不是往後仰……等等一連串的假設。希望能在發生事故前的過程中,改變某一個緣,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了。同時也反觀:若未修學真實佛法前,在看待這件事情時,可能會隨著媒體的報導而追究責任。但是,自從修學佛法以來,現在看事情,比較會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此事件若詳細看報導的描述,可以觀察到從一開始到事故的發生,中間經歷的過程似乎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對於為什麼佛法說的是「因緣果報」,而不是外道所說「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就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因果之中,不離一切的緣,緣有善緣與惡緣,而這緣會引發各種無法預料的果報。《大寶積經》有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但這因緣果報不可思、不可議,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由於佛經裡剛好有提到類似的情況,今舉出經文,供讀者參考。而此段經文,即是出自《法華經》著名的「法華七喻」中之「火宅喻」
(法華七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由於經文較長,僅摘錄部分經文於下: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經中大概講述一位長者家遭遇大火,當時長者年幼的孩子們正在屋裡嬉戲玩耍。長者告訴孩子們處境很危急,應趕緊離開火宅;然而孩子們不知道什麼是火災?何況能知火災的可怕呢?因此,孩子們無視於長者的規勸,繼續沉迷於遊戲當中。長者非常擔憂,只好想出一個權宜之計,告訴孩子們:「你們喜歡的玩具,還有各種稀奇的珍寶,現在裝滿在羊車、鹿車、與牛車上,如今車子在外面,你們可以盡心地去玩。如果現在儘速離開屋子,這些玩具和寶物,將任由你們的喜愛送給你們;如果現在不去拿的話,一定會後悔。」孩子們聽完長者這一番話之後,都爭相推擠地跑了出來,當孩子們都遠離危險之後,長者心中非常喜悅,於是長者履行諾言,無私地賜予所有孩子們,各自一輛裝滿著各種玩具與寶物,而且是最寬廣,也是最上等的大白牛車。

此譬喻背後其實有更深的義涵在裡面,今暫且不談,可待真善知識開示後,而如實了知。但由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長者面對危急狀況時臨危不亂,以善巧方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成功地引誘孩子們出到火宅外面,因而才免於這場災難。長者使用的方法,也呼應了《華嚴經》裡有名的一句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那「火宅喻」的故事與上面提起的社會事件,是否有關聯呢?

【李男向警方供稱,兒子後來跑到廚房,他也跟著追過去,他看見兒子把廚房落地氣密窗的扳手往下壓,落地氣密窗因此開啟,他心頭一驚,擔心兒子會掉出窗外,趕緊趨前要抓住兒子,不料兒子卻誤以為爸爸是要去「抓」玩躲貓貓的他,還面露笑容大聲尖叫,男童雙腳往後退,整個人瞬間重心不穩往後栽,……】報導中事件的小孩,如同長者的孩子們一樣,身處火宅卻渾然不知處境的危險,而且沉溺於遊戲中。一般人的反應模式,通常會像這位父親一樣「心頭一驚」,接下來的動作就是,趕緊趨前抓住小孩,但卻不知小孩可能會有怎樣的反應?由此看來,因果的酬償通常是會隨著習氣的展現而發展的。平時若沒有修學佛法依「戒、定、慧」
(《楞嚴經》卷6:「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三學來修持,當境界來時,很容易就會隨境而轉。當時,若小孩的父親有修學禪定甚至是念佛憶佛的動中定,勢必不會因為心慌而急於往前抓住小孩,反而會鎮定的告訴小孩,是否換角色玩躲貓貓?換成兒子去抓爸爸,然後這位父親往反方向逃逸,引誘小孩往前抓他;或者用其他的誘因,讓小孩遠離危險的區域。這些種種的可能只要有一項發生,也就是說某個緣改變時,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每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會面臨許多的惡因緣,或者種種的逆境與考驗,如何在歷緣對境時,能有智慧來面對呢?智慧不是一蹴可機,難以在短時間內就可訓練出來的,必須是經過多生累劫的修行,智慧才能圓滿。每個人在過去生都造了很多業,如果能聽聞佛法,一念向善;精進修行,將所修的福德、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對於業報勇於承擔,努力造作善緣、遠離惡緣,雖然過去生造了惡因必須受報,但是若有許多的善緣,果報還是會改變的。因此,若有因緣值遇正法,可以修學佛法時,應當把握不錯過。是故經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古德也常勸勉「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在中國佛教,是一部流傳普遍、影響深遠的大乘經典,也是大乘經典中頗受尊崇與奉行的一部經。如果能夠將這一大部經聽完,如實的聞思修,必能開啟無窮的智慧。屆時不管在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上都能產生功德受用,也可以以此智慧來利樂眾生,護持正法,行菩薩道。期盼大家蒞臨,共霑法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