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所造《入菩薩行》,則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財富,三世一切善;捨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寂天認為如果修行人能夠不吝惜而盡施其身以及財富,只要能夠把這個意識覺知心的心量給提發出來,這個就是修行人殊勝的菩提心了,這個修行人就能除盡諸苦,達成涅槃。顯然的,這樣的菩提心是意識覺知心所住的境界,是能生之法,「能生之法必有滅時」;寂天所說之菩提心,既是原本沒有,後來發心而有,則他出生此一菩提心時,即是落入有生有滅、離開中道、落於兩邊的有為法上。真正的真實心菩提心,是離於二見的不生不滅法,是本來就存在的菩提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後來發心才有的。故知寂天同於月稱,亦是落入有生滅體性的意識境界中,錯把意識認為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心菩提心,這根本不是《十地經》中所說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中心的修證行門。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小(=少)威勢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稱、寂天二人所主張的「佛法」,並不是 佛陀的法教;實質上,其所說法教極嚴重的違背了 世尊所說正法之教;二人所演法義,實質上已經犯下誹謗法寶、破壞法寶的重罪。密教中的古今上師、法王等人,卻沒有發現到這個事實,也不願意正視這個事實,更沒有勇氣去承認這個事實。謂月稱造《入中論》云:「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能生自果(似欠一字?)。……說有賴耶數取趣,此是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義者說。」

 

很顯然的,在月稱的觀念裏,他是認為阿賴耶識乃是施設法,是為了那些不能真實瞭解 佛意的人所設置的名相,他認為實際上並沒有阿賴耶識存在,認為業種可以自行存在,而不必由阿賴耶識心體收藏之;他妄執「一切的因果業力種子並不是阿賴耶識所執持」,乃是妄執「業種無賴耶識亦能生」。他認為:「業力雖然自性滅,然而猶能生自果」,這樣的言論就是否定阿賴耶識的存在、這樣的言論就是否定《入楞伽經》中的 佛語「大慧!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賴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有如來藏),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正是破斥月稱這種人。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量越高的菩薩越謙和。你們看《維摩詰經》的記載不正是這樣嗎? 維摩詰居士是等覺菩薩啊!但是卻為了法施,想要把大乘甚深微妙法施給阿羅漢,還得向尚未進人別教七住位的阿羅漢頂禮,先讓他們生起歡喜心,然後才說法,可以說慢心早就除盡了;雖然他破斥阿羅漢,說他們所說的法都不如法,破斥得很嚴厲,但那是法義的辨正,與慢心無關啊!在一般人看來,這不是很顛倒嗎?因為阿羅漢迴小向大時,最多不過是別教中的六住滿心而已,只是證得能取所取空,仍然沒有明心,進不了七住位啊!即使明心而進入了七住位,還得要經歷八、九、十住,再經歷十行、十迴向、十地,然後才到等覺,那還要修多久才能到?那是將近三大阿僧衹劫才能到達的啊!可想而知,層次真是差太遠了!可是 維摩詰就因為大悲心的關係, 他就一個、一個去找每位阿羅漢,遇見了就先跟他們頂禮,頂禮完,阿羅漢有歡喜心了,不會轉身就離去,然後再跟他們說法,要他們迴小向大;這才是大菩薩的方便行、無慢行啊!

 

為什麼等覺菩薩修行層次這麼高了,身段卻這麼低呢?那些阿羅漢們迴小向大時,最多只是六住菩薩而已,卻沒有一個人肯向 維摩詰大士回禮,更別說是主動頂禮 他了。那些阿羅漢們個個都怕見維摩詰大士,知道他的證量太高了,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禮拜他;因為他們心中有慢,認為自己是世間福田,三界一切人天都應當供養他們;又認為自己是 釋迦佛的弟子,維摩詰也不能自外佛弟子的身分,而阿羅漢是三寶之一,所以他們見了所有的大菩薩們,都不禮拜的,他們不知道 維摩詰大士正是僧寶中最尊貴的人,都只在 他所穿的居士白衣表相上看;所以,反而是高高在上的等覺菩薩,下心來禮拜他們。但是大菩薩這樣做,究竟是在做什麼?這其實正是他的精進行啊!他要把最後一分的我執習氣種子,要把隨煩惱跟煩惱障的最微細習氣種子隨眠──已經細到不能再細了的──習氣種子隨眠都斷盡,還要經歷種種世人作不到的卑賤行,來修除微細極微細的習氣種子隨眠,都得要斷盡,才能成為究竟佛,所以他們的身段會那麼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525/12437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