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CBETA, T08, no. 235, p. 749, a12-16)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這幾乎是學佛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但學佛人喜好這句話的意涵,普羅大眾也喜歡這樣「超凡脫俗」的放下境界。因為人們總認為「施比受更有福」,所以佈施時儘管佈施就好,布施完之後就不要把您曾布施過的這件事情掛在心頭上,就是自己的心再也不住在布施這件事上了,從此不去掛念自己曾經對人施過恩惠,而做到:『「施恩不望報」的心境,就自以為已經做到「船過水無痕」似地「無住相的布施」。』
以上的敘述,是絕大多數人對於《金剛經》中所說的「無住相布施」的解釋與想法,然而佛弟子們會有這樣的想法,說實在的多是得自隨從師父的錯誤言教所致,例如這位大名師的「無住生心集」第(六)篇中,就是這樣教導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尊於《大般涅槃經》中所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之菩提性—也就是成佛之性,此菩提性本來自在、本來自性清淨、本來自性涅槃,難受蘊處界垢衣所纏、貪癡瞋不實妄想種子所染污,心體自身本來清淨涅槃之自性卻是常不變易,而且是各各有情本自具有而尊貴無比,諸佛世尊依此尊貴無比之菩提性而說如來藏「我」,…以其無始本有而常住故,以其能生蘊處界等萬法故、得名為「我」。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udn.com/hoz786428/6684055
打滾多年,驀然回首往事,多為忙、茫、盲;加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不知努力拚搏,所為何來?於是一些人開始尋求宗教力量慰藉空虛心靈。有人以為藏傳佛教也是佛教,汲汲營營追隨名聲響亮者諸如什麼法王、活佛、仁波切乃至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等,以為這樣就是在尋求解脫、修行佛法。坎貝爾女士是佛教徒,從家鄉蘇格蘭漂洋過海到了印度一間喇嘛寺廟出家,後來成為上師的明妃。她坦承自己是「坦特羅密教(藏傳佛教)的性奴隸!」花了十多年勉強療瘉身心創傷,以嚴謹文字撰寫出版了《空行母》,她在書中以親身經歷揭發與喇嘛上師雙修真相,戳破藏傳佛教核心教義缺失,其勇氣智慧,難能可貴,同時更讓有心修學佛法者有慧眼作出揀擇。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主要分成兩個大部分,一個是「解脫道」,另一是「佛菩提道」。
解脫道是講如何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法門,不再受種種生老病死的折磨,最後成為阿羅漢;
佛菩提道就是說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心與佛性,若能領悟這個生命的實相,就能讓人修行成佛,度化一切眾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