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貼 person-731476__480 (1).jpg  

<回頭是岸>  作者:凌塵

    五濁惡世處世艱難,許多人都在生命的硬仗中,深感苦悶與無奈。有很多人到處尋找生命的出口,走向心靈成長團體、東、西方教派、神道廟、走靈山…,只為尋找生命的答案或心靈奇蹟,無奈只是瞎子摸象,各種法門或許能暫時舒緩問題,但終究都不究竟,末學周遭就有許多這樣的朋友。

   幸運的是在印刷術發達,影視網路無遠弗屆的今天,輕易可以聽到佛法的法音宣流,但也因眾說紛紜,霧迷津渡,加以無力檢擇,終日嘆:佛法好~~但好難。「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很多學子(包括末學)是踏遍各道場,偶然的機會看到正覺結緣書,如醍醐灌頂,心知此即善知識,循聲慕道而來。瑯琊閣,不知道當年您們是不是也是尋尋覓覓始來到正覺講堂?

    佛教徒念《心經》、《金剛經》,往往不明其意,僅知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誦經、持咒、拜懺、寫消災超薦牌位等都是為了得佛菩薩保佑,消災解難與解冤釋結。大部分佛教徒可能聽過「萬法唯心造」,卻不知此「心」為何?縱使知道聽過「八識」,也不知八識心王之內涵如何運作?大部分佛教徒對於佛陀弘法49年到底教些什麼?都是茫然說不清楚的。  

「淨土宗」教人一句佛號持到底,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某師父開示說「念佛當學老太婆,整天就是一句佛號持到底」、「打得念頭死,許你法身活」。可是當時我才三十歲,有很多生死問題誰能幫我解答啊?有某山師父說:「你只要誦《金剛經》百千遍就能懂經文的意思。」又有某山師父說:「做人只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還有某山師父告知大眾說:「清楚明白能覺知的那念心就是真心。」、「只要保持一念不生一分鐘就是一分鐘的佛,十分鐘一念不生就是十分鐘的佛,以此類推,一天一念不生就是一天的佛!」,當時我雖聽受,但心中仍難免有疑,但是同參道友似乎都相信,打完禪七下山,很多人開心的說:「我找到那念真心了!」,從此大事已畢,只剩幫忙募款、辦法會、找人護持道場。現在想來,有種「罪過」、慚愧的感覺。

    瑯琊閣,您們知道嗎?認識「正覺講堂」是末學一生求法最慶幸的事,  平實導師之住世,為想追求佛法真實義的人帶來希望!末學經過禪淨班、進階班、週二聽經,用功熏習,慶幸現在翻開《金剛經》已不再一頭霧水,了解「云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懂《心經》裡為何觀自在可以照見五蘊皆空,了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這等人生大事;了解什麼是佛法的事與理,為何說菩薩能腳踏兩條船等等…這麼多勝妙法都是 平實導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辛苦宣說及書寫,僅想把「法」傳承給學人。導師開啟末學擇法覺支,也讓末學與諸多同修安住佛陀聖教中,不再終日惶惶。

   昔日雪山童子為了聽完一句偈之下半段,願意用生命交換(附註一),我們來到正覺講堂用功一年,可抵得上別的道場十年、二十年的用功,這是何等的幸福啊!如此殊勝法樂,身為學人的我們隨分隨力的布施時間、金錢,體力貢獻所能來護法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報恩田,也是大福田啊!

   末學知道佛法應「依法不依人」, 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的,檢視所熏修的法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功德受用?例如:無相念佛動中定在生活中是否受用?如果沒有,表示不得要領或沒落實用功,應思維反觀,求法請益。「參禪不在腿,念佛不在嘴」,無相憶念拜佛本來就是為忙碌的現代人所方便施設的練習動中定的方法,動中也能做功夫,作為看話頭參話頭的前行,看似簡單,道理其實很深,以善知識之智慧總能為我們學人開設種種方便前行的用功方法;惟在您的部落格裡卻出現了「無相不可能憶佛」,說我們「沒經過幾個月或幾年黑漆桶就想破參?」…這樣的文字,末學以為此言者應不曾紮實做工夫吧?

        何況下地不知上地事,您們既承認自己未悟,如何審判他人已悟或未悟?且處處參考印順與時下學者林*良等的論述,您們似忘了佛法是義學需要實證的。台大教授蔡耀明曾說佛教與佛學有其「不共」的部分,「禪定、解脫、般若波羅蜜多、密嚴淨土」都是不共佛學的部分,此些「不共」係指從比量進到實修實證的現量,那當然是如人飲水,滋味如何各自知,故您們的主張經得起實證的檢驗嗎?

昔日,方東美教授病重時,還要學生趕緊將他抬到圓通寺恭請廣欽老和尚為他三皈依,臨到生死,才知道學問用不上啊!但《楞嚴經》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畢竟我們不是獨覺,還是要從聞思下手,只是想提醒您小心檢擇,唯有證悟者所寫的論文才不會依文解義,落入嚼文字穀的危機。帶著學術研究得到的光環能否解決生死大事?學法不易,請君慎重思考抉擇。

    人生如棋,有時候也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所以每走一步,請您們要深思熟慮!仔細檢視閣下們所發表的議論,很多是有待商榷的。憨山大師《勸世文》提及:「百年混世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故在此勸君慎思莫爭強,回頭是岸。

    (待續)

附註一:雪山童子、略稱雪童。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四記載:釋尊過去世為婆羅門時,入清淨之雪山修菩薩行。一日,帝釋天化現為形容可怖之羅剎,欲勘驗婆羅門,而宣說過去佛所說之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聽聞此偈,心生歡喜,要求羅剎告知後半偈;然羅剎欲食婆羅門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羅門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偈之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並將此四句偈書於岩壁、樹幹等處,使後人得知。繼而至高樹之上,投身往下,捨身於羅剎。其時,羅剎還現帝釋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羅門於地,並率諸天人於足下頂禮。釋尊以此因緣超越十二劫,先於彌勒之前成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