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007貼 修證禪定主要目的是要親證、了知三界境界相。.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88-a19_013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國淨土?(二)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如何成就佛國淨土(二)。

上集節目中說明了四種淨土,有唯心淨土與諸佛化土的不同,也大概說明了諸佛淨土的成就與差異,主要在於諸佛通願--四宏誓願,以及因地所發別願的不同,而與不同因緣眾生的如來藏相應,成就了不同的佛國淨土,最後也說到有一位法師對諸佛淨土的見解,與 佛陀所開示的法義有所違背;他認為如來藏就是一切法空性的別名,甚至更說如來藏是 佛為了開引害怕斷滅空的外道所施設的;如果說有如來藏,這如來藏就像外道所說的大我、神我,或者古印度所說的梵我,因此論斷說沒有如來藏。

今天要接續未說完的部分,讓各位菩薩能夠更清楚知道其中的差異所在,更能分辨正訛。這位法師所說的法空性是什麼呢?他在另一本書中如是說:【約法空性說,凡聖本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淨的,如虛空的性本明淨一樣。】(《學佛三要》,正聞出版社,頁240)誠然法空性凡聖沒有差別,是本就清淨的,雖如虛空沒有形色,卻非如虛空沒有作用,虛空只是無物處施設名為虛空。這位法師認為真實法猶如虛空一般沒有自性,甚至認為不存在之法就是真實法,如其所說的「滅相真如」。

「空」這個法到底有什麼內涵?我們簡單來看看,在佛法中說空──包含空性與空相。空相是說蘊處界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滅的法,雖然依根本因如來藏而由眾緣聚合所成,最終也會因為緣的散壞而壞滅,因此沒有真實的法相存在,只是暫時存在,是生滅變易的法,而說蘊處界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法,故說其叫作「空相」。而空性則是指在蘊處界諸法空相的背後,有一個永遠存在、真實不虛,恆無生滅的法,猶如虛空一般無形無色,對六塵無見聞覺知無取無捨,與五陰—色、受、想、行、識—不異;因為五陰皆由這個空而有自性的如來藏所出生,但如來藏非如虛空,沒有任何法性。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所說的空,是指空性如來藏,不是指虛空,因此空是包含空相與空性,不能籠統說一切法空──單就蘊處界空相不實的一面來說,而漏掉或者否定實相的一面──如來藏的存在及能生萬法的性用;否則就會落入斷滅空的一邊。

在《成唯識論述記》卷9中說:【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為所由如方顯故,如體空者何所妨也?真如離有及離無相:若言於空,雖離有相,非離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體故,致性言深為有用。真如離空,名空性。真如離有,名有性。】這大意是說: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是空寂之性,並不是說真如是空無之法;而空是由物的所在,就是一物的方所而顯示此物是空,如果物本身的形體是空無形質的,有什麼妨礙呢?也就是說真如本身無形無相,但祂是空寂性,真如不是虛空的空,並不是無自體性的空,因此真如不是虛空無法、無作用,真如也不是物體,所以沒有質礙。接著因為真如離有相及無相二邊,因此如果說真如「空」,這雖然可以離於有相的一邊,卻不離空相一邊,結果還是落於一邊,因此「空」這個名言不是真如本體,真如本體並不是一般所說空無的空、或虛空的空,因而就真如法性來說,是有很大功德力用的。所以說真如離於空無的一邊而名「空性」;真如離三界有,卻具有真實性而名為「有性」,這樣離於有無二邊,才是真實的中道。因此空性不是說空無或虛空,而是指真如如來藏具有真實的法性,能藉緣圓成一切法,卻沒有一切法的生滅性及終歸於壞滅的法相。由以上說明可知法空性,如果單就蘊處界萬法空相來說,是會落於斷滅邊,應該就真如如來藏的自性來說,是說如來藏具有真實不空的自性,雖然無形無相,卻能出生現象界空相的蘊處界諸法,如此雙具空性與有性。

這位法師在另一本書中又說到【菩薩與聲,聞是同證法空性的。】(《寶積經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92。 )「法空性」如上所說是指真如——如來藏及如來藏的空寂性。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聲聞行者與菩薩一樣,都證得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但是上集節目中我們已說過:這位法師是不相信有如來藏存在,因此他所謂的同證法空性,絕不是 佛說的空性如來藏、及佛所說的如來藏的空寂性,而是他所認為的一切法眾緣和合而起的緣生無自性。

另外在《阿含經》解脫道中說:聲聞行者心中作意及所修行的法,是求在捨報時能入無餘涅槃,他們只求能出三界,所斷煩惱也只是見惑與思惑;而這只是一念無明的斷除,並不是無始無明,既未破無始無明,就是未證如來藏。因此聲聞行者只要確定自己可以在捨報時,將蘊處界諸法都滅除,不留一法,不再受生,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以並沒有證得空性如來藏。如果一定要說聲聞行者有證法空性,只能說他們證得了蘊處界一切法皆是空相,皆無永不壞滅的自性,都是因緣生滅的空相之法,而且相信 佛所說:滅除了蘊處界一切法之後,並不是斷滅空,還有本際如來藏單獨存在。因此阿羅漢們對於菩薩所證的空性心如來藏,是未有所證的。顯示這位法師如此說法,是違背如來所說的謬說。

接著要從平實導師《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第195頁經文看起,這是接續前段經文,寶積菩薩請問 佛陀如何修行成就佛國淨土,佛所開示的如何攝受眾生外,接著繼續開示一個佛國土的成就,會與什麼樣的眾生相應,就會有什麼樣的眾生來生其國。由於經文很長,我們直接逐一大略來說明如下:

首先 佛提出來的是「直心」,直心是菩薩淨土,因為直心,所以心性不會諂媚的,眾生在菩薩成佛時就會生到他的佛國土來。直心一般人都知道作人要正直,心地要直不可以欺騙別人、或者應該老實,不應該彎彎曲曲的--一句話要說出來需要想很久才說出口,這些都是事相上的直心。為何直心的眾生,會來生到菩薩成就的佛國土呢?因為心地直爽的人,作事也直心,自然就會投契。菩薩行菩薩道時,由於都以直心來度化眾生,以眾生的利益為歸,不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眾生接受菩薩的教導,心地也會變直,無量劫之間互為師兄弟,自能感應道交,就會共同成就佛國淨土。所以每個人都因為直心而度眾生而成佛,不直心是無法成佛的;因為不直心,表示他心地不清淨,煩惱未除,這樣是無法成佛的,這是就事相上來說的。那實際上在理上來說,只有如來藏才是不諂曲的心,才是真正的直心。但是在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過程中,卻需要在事相上來利益眾生、攝受眾生,因此經文中說的直心,就不是指如來藏。

接著佛陀開示:【「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會往生到他的佛國來。】深心是說深切信受,於心中都沒有一絲懷疑,信受什麼呢?在佛道的修行過程中,除了十信位要對三寶有正確信受及恭敬心,長養對三寶的信心外,在之後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乃至諸地菩薩,不只對 佛及佛所說法深心信受,也對自己在菩薩道中所行,沒有一點的懷疑,直到最後身菩薩位依然不捨棄深心,依十無盡願利樂有情,無有退心;由於菩薩無量劫來如此度化利樂眾生,眾生對菩薩所說法也是深心信受,當菩薩成佛時就會生到他的國土中來,這是就事相上來說。

那麼理上是怎麼說的呢?平實導師是這樣開示的:在祂,也就是菩薩成佛的國度當中,只有進入到祂所傳授的見道法之中的弟子們才算是生到祂的淨土中,因此不是每一位在菩薩座下修學的人,都算是生到祂的淨土中。而這個理上的淨土,又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廣義來說,在事相上,生在佛國能夠面見於佛,就算是生到祂的淨土了;只不過那是淨穢土,也就是凡聖同居土。那狹義是怎麼說的呢?明心了就算是生到祂的淨土中。不過_平實導師開示說:如果要符合《維摩詰經》中,佛在後面經文所顯示的淨土,至少得要加上眼見佛性才能符合經文所講的淨土;因此攝受淨土,在廣義與狹義的層次上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最後身菩薩既然成佛了,一定是具足深心,甚至連一念的疑都不會生起,這就是深心。也因為這個深心的緣故,當菩薩成佛時,得要具足功德的眾生才會生到佛的淨土中。

接著¬_如來開示說:【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菩提心的解釋,有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是說一般人在三歸依時,發的四宏誓願之一「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發起了願意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為還沒有證得真正的菩提心如來藏,因此說是世俗菩提心。因此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如來藏,確實了知如來藏是諸法的根源,知道三界一切法都匯歸於如來藏,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一切菩提可說,因此說如來藏就是勝義菩提心。相對於未證悟如來藏,而發願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發心就說是發世俗菩提心;因為意識心會斷滅,有生滅而且在因地時是含有染汙的,不像佛地的意識是純然清淨的,由此說三歸依時發起「佛道無上誓願成」,只是世俗菩提心。

有關發菩提心,平實導師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書中開示說:【發菩提心有三個層次:第一是三歸依時發的四宏誓願,第二個層次是發起願意求悟自性彌陀,第三個層面是真實證悟且眼見佛性,明心且眼見佛性,這才是真發菩提心。】由此才真的開始往成佛之道邁進,能於無量劫後成就佛國淨土。因此,在菩薩修行到佛地的過程中,祂的菩提真心由阿賴耶識轉為異熟識,當所含藏種子究竟清淨,不會再有變易了,就轉名為無垢識。而諸佛無垢識獨住境界,就是上一集節目中所說的唯心淨土—常寂光淨土—這才是諸佛真實的淨土。再由前面_如來開示的深心來看,明心甚至眼見佛性的大乘行者,才算是進入諸佛淨土,而能相信這種唯心淨土,且修學證悟了這個真心的行者,是具菩薩種性的人,但證悟了才能少分成就唯心淨土,到成佛的時候是究竟圓滿,這無垢識才是諸佛真實的淨土,也才是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因此發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之間的差異很大。

關於菩提心有很多人是誤解的,譬如有一位法師說:【凡發大菩提心者,在動靜、語默、來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變悔,不落於小乘,不墮於凡外,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眾生心中,有種種的顛倒戲論,有各式各樣的妄想雜念,這不但障礙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般若經講記》,正聞出版社,頁30)如此說的菩提心真是誤會大了,簡單提出三個問題如下:第一、既然要發大菩提心,顯然這個菩提心是尚未存在的心,那麼如何說常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呢?第二、既然是還未存在的心,如何說在動靜、語默等待人接物一切中,使菩提心不生變悔,不落於小乘、凡外呢?再說會怕它變悔,顯示這個菩提心是有變化的,就是有生滅的,與_佛說本際不生不滅是違背的。第三、既然是尚未存在的心,那麼眾生心中有顛倒、戲論、妄想、雜念等,如何妨礙菩提心不易安住呢?又會被妄想、雜念所影響而不能安住的心。大家想想:是哪一個心呢?沒錯!就是意識覺知心。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不瞭解菩提心而有的誤解,根源在於不相信如來藏真實存在,因而無法親證,又將意識細心及極細心當作是真實心,因此對菩提心就有所誤解,只能想像或安立一個不存在的法,當作是真實菩提心,其實所說都不離意識心的範疇。

佛陀又開示:六度是菩薩淨土,然而各是什麼樣的眾生會與菩薩相應,而共同成就佛國淨土呢?佛陀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布施可以攝受眾生,而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菩薩在三大無量數劫中捨身、命、財,以及普施正法,利樂眾生;因為作財施、法施以及無畏施,眾生受菩薩財、法的恩德,就被菩薩攝受了,未來就能共同成就佛國淨土。諸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的足下安平相,就是諸佛在長時劫中,布施利益眾生所圓滿的。

在《方廣大莊嚴經》卷11,〈轉法輪品〉中 釋迦如來為彌勒菩薩如是開示:【於長夜善能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攝受眾生故,名足下安平。】這是說菩薩長時劫中,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攝受眾生,而成就諸佛三十二大人相中的足下平滿相。由此可知攝受眾生不僅在攝受佛國土,也是在成就諸佛應具足的福德;福德具足圓滿了,加上智慧也具足圓滿了,才能福、慧二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這都是由利益眾生中成就的。我們應該知道,佛菩提道的修學從初信位開始,每個位階都有必須修集的福德,布施是佛菩提道修行的基礎,甚至十地滿心菩薩進入等覺位時,在百劫中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身處,全心全意全力來布施修行,修集福德而能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具足福德,成就常寂光淨土。

而布施也是六度之首,也是六度的基礎。如果布施行不能成就,就會有貪;有貪,持戒行將不能成就。或者不能將瞋心布施出去,就會常常起瞋,起瞋表示沒有慈忍與悲忍,那麼戒行就不好;甚至愚癡無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棄捨,對因果不能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實知,不知道布施的因果,就不會樂於布施,這樣顯示無明還在,就無法清淨持戒,因此說布施是戒的基礎。同樣,布施也是忍辱乃至般若度的基礎;其實六度互相含攝,每一度都含攝其他五度,但是一定要先能將慳貪之心捨掉,布施行能成就,才能有後面五度的成就。而布施更是利益眾生最直接的方式,利益眾生就是攝受眾生,因此成佛所需的大福德,布施是首要的。

至於持戒又如何呢?佛說:【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要成就佛果一定要清淨守持戒法,尤其是千佛大戒的菩薩戒,更應該好好護持好。三世諸佛都因為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我們也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能清淨心地才能證三乘菩提,最後才能成就佛道。在二地滿心以前,還不知道戒的毀犯與受持有什麼樣的因果,還在學戒的階段,而二地滿心由於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內相分了,才是真實的持戒。因此在真實持戒前的學戒階段,難免會有犯戒的情況,只要能如理如法懺悔,就可以回復清淨而繼續清淨持戒。因此經中才會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違犯戒法又沒有如法懺悔,就不可能攝取淨土,因為戒行不清淨,我見就無法斷,就會在我所上面用心;而我所不斷,我見就更不可能斷。經由持戒斷除我所的貪著,才能進而修忍,也就是對於眾生能忍,對於聞所未聞法及未證得的法也能忍。不毀謗所未曾聞法以及未證的法,才能保住人身世世行菩薩道。菩薩三大無量劫來,就是這樣子來清淨持戒,依戒利樂眾生,依戒不斷地修十善業道,也如此教導眾生與眾生同事、利行,將來成佛的時候,行十善道,滿願眾生,生到菩薩的國土來。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具足,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