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真佛子.jpg  

 一. 

書摘

       本經是禪宗見道者印証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証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并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典佛示金言、進入修道位,修學一切種智。由此可知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份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并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導讀

       「如幻咒機發,浮云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二乘所証解脫之人無我,如前偈所述﹔大乘人無我則有二觀--雙觀空性與空相。觀空性者,謂於幻咒起屍、機發像起,如實現觀實相﹔觀空相者,謂於蘊處界諸法現觀猶如浮云、如夢、如電光。如是雙觀空性與空相者,永斷我見﹔若已修得四禪八定者,如是雙觀已,永斷三界有之相續,依於見道而証俱解脫果。

      「於彼無有作,猶如燄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於大乘法中,若以不起妄想之覺知心為實相心者,墮於我見中,必生慢心﹔以有「覺知心我」,必與有為有作相應。唯有菩薩雙觀空性與空相者能斷我見,了知無有我所,方與無為無作相應﹔此後若有所為所作,皆為佛教及為眾生,不自為己。何以故?了知蘊處界覺知心及萬法猶如陽燄故,了知空性藏識自心猶如虛空故﹔如是了知諸法--証知能知心及所知境虛妄者,方可名為無所知。 更多精彩閱讀

 

  序言

       (節選)《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簡稱《楞伽經》,是大乘佛教中極重要之經典﹔既 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亦是中國禪宗開悟聖者自我印証及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初祖菩提達摩大師以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師,以為傳法印証。禪者可依此經建立正知正見,避免錯悟大師誤導參禪方向,未來証悟可期。

        二者禪宗証悟之人,欲求上進而入初地,必讀此經。佛於此經詳述破參者 應進修之知見,指示佛子依此升進初地,成真佛子,是名實義菩薩,是故悟者必讀此經。

        此經典文辭古倦,艱深難會,証悟之人亦多不解,何況未悟錯悟之人? 是故古今大師雖然多有注釋,皆類未悟錯悟諸師依文解義,難得佛旨。現代佛子古文造詣粗淺,又兼未曾証悟,不解佛意,以致發心印經之時,斷句錯誤之處極多,讀者轉更難解﹔有挪於此,末學乃予重新斷句,依所悟証如來藏之體驗觸証而作白話闡釋。雖遵佛語,不得明說密意,然已巧用方便,隱於字里行間,佛子若有緣者,或可依此契証。

 

二.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585-a12_011 

正仁老師開示

  《大乘起信論》作因之第五至第八

對大乘佛法加以如理作意的思惟與觀行,將來就能夠得生佛前。得生佛前是什麼意思呢?得生佛前是說,已經明心找到第八識如來藏,親身體驗祂的一些功能,由此發起了無分別智;由這個無分別智作基礎,再向上繼續修行,最後終於有一世可以進入初地的境界了,也就是成為真正的佛子了。在還沒有進入初地以前,都還不是真正的佛子;只有進入到初地的位階,才算是真正的佛子。如果已經進入初地而成為真正的佛子,那就可以說您已經出生在如來家了,就稱為得生佛前了。換一句話說,得生佛前或者說生如來家,是以能親證初地的無生法忍果位來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以你是否已經證得道種智而作標準;如果已經證得道種智了,已經發起初地入地心菩薩所應有的無生法忍,而且已經有增上意樂而進入初地的時候,那就是生如來家、得生佛前的人了,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不論是顯現在家或是出家的樣子,只要有了無生法忍就是真正的佛子;不可因為身現在家相,就說他不是真佛子、不是勝義僧;也不可因為有時候有地上菩薩身現出家的聲聞相,就說他不是菩薩、不是真佛子、不是勝義僧;不能因為他顯現在家相,或者身現出家的聲聞相,就說他不是真正的佛子。所以得生佛前的意思,就是說已經證得無生法忍,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如來弘法利生的家業了,那就是真正的佛子,既然是真正的佛子,那當然就是大乘的勝義菩薩僧了。

但是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內容,其實還不能使人達成進入初地的願望,因為這一部論中所說的法義,還只是在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上來說的;其中雖然也有說到一部分的道種智,但是並不足以使人因為修習這一部論就能夠進入初地,即使完全證知這一部論中所有的法義,也還是不能進入初地心的。因為想要進入初地心,還有許多需要學的深妙法義,還有許多觀行需要親自去修習,還有許多現觀境界需要去親證,所以單單學完這部論,還無法使人進入初地。但是這一部論,對於學人要往初地前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能夠確實瞭解論中法義的陳述,就可以把握住正確的方向,而且不會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退轉。所以這部論中的法義是可以使人永遠安住於正道中,不會走偏,也因此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次第進修,而遲早有一天進入初地。以上是 馬鳴菩薩造這部論的第七個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