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三:

 

【有知慧巧便人,以小緣故,能發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懶惰人,雖有大緣,猶不發意,趣向佛道。是故行者,應強心立志,勇猛善緣。

 

何以知然?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四眾、諸王、臣民,前後圍遶,供養恭敬。於是眾中,多有疑者:「世尊本以何因緣故?初發無上菩提之心,自致成佛,多所利益!我等亦當發心成道,利安眾生!」

 

尊者阿難知眾所念,即從坐起整衣服,前白佛言:「今此大眾,咸皆有疑:『世尊本昔從何因緣,發大道心?』唯願說之,廣利一切!」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所問者,多所饒益!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時大會寂靜無聲,風河江水,百鳥走獸,皆寂無聲!於是大眾,天龍鬼神,悚然樂聞,一心觀佛。

 

佛言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名『大光明』,有大福德,聰明勇慧,王相具足。爾時邊境,有一國王,與為親厚。彼國所乏,大光明王隨時贈送;彼國所珍,亦復奉獻於光明王。時彼國王,大山遊獵,得二象子,端正姝妙,白如玻篷山,七支拄地,甚可敬愛!心喜念言:『我今當以與光明王。』念已莊校,金銀雜寶,極世之珍,遣人往送。

 

時光明王見此象已,心大欣悅。時有象師,名曰『散闍』,王即告言:『汝教此象,瞻養令調。』散闍奉教,不久調順,眾寶交絡。往白王言:『我所調象,今已調良,願王觀試。』王聞心喜,遲欲見之,即擊金鼓,會諸臣下,令觀試象。大眾既集,王乘是象,譬如日初出山,光明照曜!王初乘象,亦復如是!

 

與諸臣民,出城遊戲。將至試所,時象氣壯,見有群象於蓮華池食蓮華根,見已欲發,奔逐牸象,遂至深林。時王冠服,悉皆墮落,壞衣破身,出血牽髮!王時眩骨,自惟必死,極懷恐怖!即問象師:『吾寧當有餘命不耶?』散闍白王:『林中諸樹,有可捉者,願王搏捉,乃可得全!』王搏樹枝,象去王住,下樹坐地。自視無復衣冠,身體傷破,生大苦惱,迷悶出林,不知從者所在?象師小前,捉樹得住,還求見王,愁惱獨坐。象師叩頭,白王:『願王莫大憂苦,此象正爾婬心當息,厭惡穢草,不甘濁水。思宮清淨肥美飲食,如是自還。』王即告曰:『吾今不復思汝及象,以此象故,幾失吾命!』爾時群臣,咸各生念,謂王已為狂象所害!尋路推求處處,或得天冠、衣服,或見落血……,遂乃見王!駕乘餘象,還來入城。城中人民,悉見大王受如是苦,莫不憂惱。

 

爾時狂象,在野澤中,食諸惡草,飲濁穢水,婬欲意息。即思王宮清涼甘饍,行如疾風,詣本止處。象師見已,往白王言:『大王當知!先所失象,今還來至,願王視之。』王言:『我不須汝,亦不須象!』散闍啟王:『王若不須我及象者,唯願觀我調象之方。』王即使於平坦地敷置坐處。

 

時國中人,聞此象師欲示大王調象之法,普皆雲集。時王出宮,大眾導從,詣座而坐。象師散闍,將象至會,尋使工師,作七鐵丸,燒令極赤!作已念言:『象吞此丸,決定當死,王後或悔。』白言大王:『此白象寶,唯轉輪王乃得之耳。今有小過,不應喪失!』王告之言:『象若不調,不應令吾乘之。若其調適,事釁如斯?今不須汝,亦不須象!』象師又言:『雖不須我,象甚可惜!』王怒隆盛,告言遠去!

 

散闍起已,泣淚而言:『王無親踈,其心如毒,詐出甜言!』時會大小,聞已墮淚,諦視於象。象師即便作相告象:『吞此鐵丸!若不吞者,當以鐵鉤斵裂汝腦!』象知其心,即自思惟:『我寧吞此熱丸而死,實不堪忍被鐵鉤死!』如人俱死,寧受絞死,不樂燒殺!屈膝向王,垂淚望救。王意怒盛,覩已餘視,散闍告象:『汝今何以不吞此丸?』時象四顧,念:『是眾中,乃無有能救我命者!』以手取丸,置口吞之。入腹焦爛,直過而死,如金剛杵打玻篷山!鐵丸墮地,猶故熱赤!時會見已,莫不悲泣。

 

王見此事,驚怖愕然,乃生悔心,即召散闍,告言:『汝象,調順乃爾,何故在林,不能制之?』時淨居天,知光明王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作神力,令象師跪答王言:『大王!我唯能調象身,不能調心!』王即問言:『頗復有人,亦能調身,兼調心不?』白言:『大王!有佛世尊,既能調身,亦能調心!』時光明王聞佛名已,心驚毛竪,告言散闍:『所言佛者,何種性生?』散闍答言:『佛世尊者,二種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謂六波羅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已,號之為佛。既自能調,亦調眾生。』

 

王聞是已,悚然踊躍!即起入宮,洗浴香湯,更著新衣,上高閣上,四向作禮,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燒香誓願:『願我所有功德,迴向佛道!我成佛已,自調其心,亦當調伏一切眾生。若以一眾生故,在於阿鼻地獄,住經一劫,有所益者,當入是獄,終不捨於菩提之心!』作是誓已,六種震動,諸山大海,懷撼踊沒!虛空之中,自然樂聲,無量諸天,作天妓樂,歌歎菩薩!而作是言:『如汝所作,得佛不久,成佛道已,願度我等。我等於此清淨法會,亦應有分!』」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白象吞鐵丸者,難陀是也;時象師者,舍利弗是也;光明王者,我身是也!我於爾時,見是象調順故,始發道心,求於佛道。」爾時大會,聞佛苦行如是,有得四道果者;有發大道心者;有出家修道者。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以是因緣,強志勇故,由小因緣能辦大事。懶惰懈怠,雖遇大緣,無所能成。是故行者,當勤精進趣向佛道!】

 

白話解釋如下:

 

有智慧而善巧方便的人,往往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因緣,而發起大心,趨向佛道;至於懈怠懶惰的人,縱使有大的因緣,也不願意發心趨向佛道。所以修行佛道的人,應該心意堅強,立定志向、勇猛精進,廣結善緣。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這是有典故的:有一天, 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一群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各國國王、大臣、民眾,大家前前後後圍繞著世尊,恭敬的禮拜供養。在這些群眾裡,許多人有這樣的疑惑:「 世尊最初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緣?發起無上菩提心,經過累劫修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就佛道,利益無量無邊的廣大眾生!我們也應當效法世尊,發心成道,來利樂安養眾生啊!」

 

阿難尊者了知眾生心裡的疑惑,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把身上衣服整理好,走向前對 佛說:「 世尊啊!今天在這裡的大眾,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疑惑:『 世尊在最早以前,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緣,而發起廣大求道的心願的?』祈請世尊能夠宣說,庶可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佛陀就對阿難說:「善哉!善哉!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可以利益許多的眾生!你們要專心的聆聽,並且好好的思惟,我即將敘說給你們聽。」聽了佛陀的話,大會場裡一時寂靜無聲,連風聲、流水聲,各種禽鳥、走獸,通通都安靜下來,會場裡靜得連根針掉下來都聽得到!在場的大眾,天龍鬼神,都凝神專注,想要聽 佛宣說,大家專心致志的看著佛陀。

 

佛對阿難說:「在久遠的過去世,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在這個閻浮提世界,有一個國王,名字叫做『大光明』,他有很大的福德,聰明勇敢又有智慧,具足王者之相。那時他們隣近的國家,有一位國王,與大光明王交情很深厚。那個國家所缺乏的東西,大光明王隨時會贈送給他們;而那個國家所特有的珍寶,也會奉獻給光明王。有一天,那位國王在山林裡遊獵,得到二隻大象的獨生子,是隻少壯的雄象,長得非常端正勝妙,通體白色,就像玻篷山一樣白,四隻腳穩穩的站在地面,頭、尾、陰部也端正下垂,就像轉輪聖王所乘的白象寶,那樣的讓人愛敬!那位國王歡喜極了,心裡想著:『我今天尋到寶了!把牠當成禮物,送給光明王,他不知會多麼高興呢?』就把白象裝在籠子裡,在象身上裝飾的金銀珠寶,都是稀世的珍寶,派人專程送給光明王。

 

光明王得到這麼殊勝的白象,心裡非常喜悅。那時朝廷裡的馴象師,名字叫做『散闍』,國王命令散闍說:『你好好的調教這頭象,照顧養育牠,使牠馴服。』散闍遵命辦理,不久就把白象調伏柔順了,又把各種珍寶裝飾在象身上。散闍便向國王呈報說:『大王要臣子所調教的象,現在已經調伏柔順了,大王是否要去視察並且試乘一下呢?』國王聽了很高興,卻還不急著去,先要宮人擊金鼓,召集了臣子們,讓大家一起來觀賞國王試乘白象,藉此機會把白象寶介紹給國人知道!等大家都集合了,國王所乘的白象,有如旭日甫由山頭初昇,光明燦爛照耀寰宇!國王剛乘坐白象時,那份容光煥發的樣子,也像旭日剛從山頭冒出,金光乍現一般:燦爛明亮!

 

國王騎著象,與臣子們,一起出城遊戲。快到訓練的場地時,遠遠看見有一群象在蓮花池內吃蓮花的根,那頭象正是少壯氣盛的年齡,春情勃發,狂奔著去追逐母象,一直跑到林木深處。國王緊緊抓著乘座,王冠和華服都被抖落,身上衣服被樹枝扯破,身體多數刮傷,頭髮扯散,混身到處流血!國王被顛得頭暈目眩,想著:『我命休矣!』心裡恐怖到了極點!散闍也騎著一頭象,緊緊的跟著國王,國王慘叫著:『我還有命嗎?』散闍也急得大吼:『抓住樹枝!快!』國王抓住樹枝,白象仍然向前狂奔,國王總算停了下來,懸在半空,再戰戰兢兢的爬下樹,全身癱軟,坐在地上。看到自己的王冠華服都沒有了,身體受傷流血,非常苦惱,心慌意亂的走出樹林,也不知道隨從們都在哪兒?散闍一路緊跟著國王,看到國王抓住樹枝停住了,他也在稍微前面的地方,俐落的抓住樹枝停下來,往回頭走,看見國王出了樹林一個人坐在地上,滿臉憂愁煩惱。散闍跪下去叩頭,啟稟國王:『王啊!請不要這麼苦惱,這頭象經過一陣狂奔,現在淫心應該已經止息了。牠吃了外面污穢的草和濁水,覺得厭惡,會想念王宮裡清淨肥美的飲食,自己就會回來了。』國王說:『我不想再看到你和那頭象了,因為那頭象,我差點連命都沒有了!』那些跟著來的臣子們,看到突然的變故,心裡非常擔憂,想著國王已經被發狂的象害死了!匆忙沿著大象狂奔的路尋來,有的人找到王冠,有的人找到衣服,或者看見血跡……,一路找來,終於看到國王失魂落魄的坐在那兒!大家攙扶著國王乘上其他的象,回到城裡。城裡的人民,聽到消息,又看到他們敬愛的國王受到這樣的苦難,都感到憂愁煩惱。

 

那一頭狂象,在野外沼澤地裡,吃了污穢的草和濁水,淫欲也止息了。想到王宮裡清涼甘美的食物,像疾風一樣,快步往回走,又回到牠在王宮的居所。散闍看到白象回來了,就去對國王說:『啟稟大王!先前走失的象,現在回來了,請大王去看看。』國王不悅的說:『我以後不需要你,也不要那頭象了!』散闍啟稟國王說:『大王如果不需要我和那頭象,唯願王能看看臣子是用什麼方法來調伏象的。』國王就命令隨從在平坦的地方鋪上座墊,準備觀看。

 

國內的人,聽說馴象師要演示給大王看調伏象的方法,也知道是那一頭發狂,害國王差點沒命的象,都雲集過來,準備觀看,密密麻麻,擠滿了會場。等國王出宮,帶著大批隨從,到了準備好的座位坐下來。馴象師散闍,把那頭象帶到會場,再找來工匠,做了七個鐵丸,燒得赤紅!等鐵丸燒紅了,散闍心裡想著:『如果命令大象吞下這鐵丸,象一定會死,大王日後也許會後悔。』就跪下對國王說:『這頭白象是象寶,只有轉輪聖王可得而騎乘,牠今天只是犯了一個小過,不應當就這樣捨棄牠!』國王發怒的說:『象如果還沒有馴服,就不應該讓我去騎乘。如果牠是一頭馴服的象,事情怎麼會演變成這個樣子?我現在不須要你,也不須要這頭象了!』散闍還苦著臉說:『大王雖然說不要我了,因臣不才,倒也說得過去,但這頭白象就這樣捨棄掉,真的是很可惜啊!』國王氣極了,要散闍滾得遠遠的,不要再囉嗦!

 

散闍心如刀割,站起身來哭著說:『我們敬愛的大王,怎麼會沒有親疏之分?王的心原來是這麼的狠,只會用甜言蜜語來矇騙大家罷了!』與會的大小人員,聽了散闍的話,知道大象沒救了,都難過得落淚,不捨的看著大象。散闍只好用手勢告訴大象:『把這鐵丸吞了!如果不吞,就用鐵鉤把你的腦袋撕裂!』象知道散闍的意思,就思惟:『我寧可吞這熱鐵丸而死,也不能忍受被鐵鉤把腦袋撕裂!』就好像人的想法一樣,如果都是要死,那麼寧願被絞死,也不願意被燒死,總會選擇比較痛快的死法!大象屈膝向著國王,流下眼淚,希望國王能夠拯救牠。只看到國王怒容滿面,看了看牠,又把臉偏到一邊去,對牠不理不睬,這時散闍作了手勢,問牠怎麼還不把鐵丸吞下去?大象罔然四顧,絕望的想著:『這麼多人裡面,看來是沒有誰能救我的命了!』無奈的用前腳拿起鐵丸,放到嘴裡吞下去。熾熱的鐵丸,進到肚裡,立刻把肚腸都燒得焦黑潰爛了!鐵丸直直的通過牠的肚腹,牠立刻就死了,整個身體傾頽下去,就像是金剛杵打在玻篷山一樣!鐵丸從牠身體掉出來落到地上,都還是火熱的!與會大眾見了這悽慘的景況,都傷心的哭起來。

 

國王親眼目睹這等慘狀,非常的驚愕恐怖,內心十分後悔,沒有及時接受白象的求救!就把散闍找來,說:『你把這頭象,調伏得這麼柔順,為什麼剛才在樹林裡,你不能制服牠呢?』這時候淨居天的聖人,知道光明王發無上菩提心的時機到了,就用神通力,讓散闍跪下來回答國王:『大王!臣子只能調理象的色身,不能調柔象的妄心啊!』國王又問:『有什麼人既能調理象的色身,又能調柔象的妄心呢?』散闍回答:『大王!有佛世尊,既能調理象的色身,又能調柔象的妄心!』光明王一聽到 佛的名號,心驚全身悚然,汗毛豎立,問散闍:『你所說的 佛,是因著什麼樣的種性而成就的?』散闍回答:『佛世尊是因為這二種性而成就的:第一種是智慧,第二種是大悲。並且發願精進的去實行與佛菩提道有關的六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六波羅蜜(註一)。等功德智慧都具足了,就稱為佛。成佛之後,不但能調理自身,也能調柔眾生。』

 

國王聽了這番話,觸動了他內心深處,不由得肅然起敬、歡喜踴躍起來!就起身回到宮裡,以香湯沐浴,換上新衣,登上皇宮的高閣,向四方虔誠禮拜,並且於一切眾生升起大悲心!國王燒香發起誓願:『願我過去所作的所有功德,迴向佛道!我成佛後,不但能調理自心,也當調伏一切眾生心。如果因為一個眾生,需要我在阿鼻地獄,待上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只要能禆益那個眾生,我自願進入那個地獄,終究不會捨棄我的菩提之心!』作了這樣的誓言,大地六種震動(註二),此波動撼動諸山大海!虛空裡自然揚起悠美的樂聲,無量的各種天神演奏天樂,歌頌讚歎這位發大心的菩薩!並且說道:『以你今日這樣至誠的發菩提心,應知不久即可成佛,你成就了佛道,惟願能來救度我們。我們於你弘法的清淨法會上,也希望有這個福份能夠得度!』」

 

佛陀敘說了以上的典故,就對在祇樹給孤獨園裡的群眾們說:「你們要知道,那個時候吞鐵丸的那頭白象,就是這一世的難陀;那時的馴象師,就是現在的舍利弗;而那時的光明王,就是現在的我啊!我在那個時候,看到那頭象是這麼的調柔順服,這麼的聽話自吞熱鐵丸而死,受到了啟發,激發了大悲心,才發起上求佛道的無上菩提心。」會場裡的群眾,聽聞到佛陀的這件事蹟,為利樂眾生而發大誓願,願意如是苦行,有些人當下就分別證得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的四種道果(註三);有人因此發起無上菩提心;有人因此出家修道。莫不歡喜讚歎,向佛陀禮拜頂禮,遵照奉行。

 

由前述的因緣可以知道,能夠發起大道心,勇猛的去做,雖然是小因緣,也可以成就大事。懶惰懈怠的人,縱使遇到大因緣,也不能成就什麼事。所以修行的人,應當要勤勉精進,發起大道心,趨向佛道!

--------------------------------------------

註  釋 (引述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之內文)

 

註一:六波羅蜜

 

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註二:六種震動

 

為動六方也。大品般若經一曰:「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智度論八曰:「入此三昧能種種迴轉此地,令六反震動。」

 

註三:四道

 

一、加行道,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也。

二、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之位也。不為惑而間隔,故曰無間道。

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為既解脫惑之正智,故名解脫道。

四、勝進道,解脫道後更進而定慧增長之位也。此中菩薩乘之無學,果德究竟圓滿,謂之勝進道。

 

《正覺電子報 第11期 第61~70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