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解脫原理0430.png    

 

 《增壹阿含經》卷23〈31 增上品〉:(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處,作是論議:「此伺命來時,不避豪強,各共隱藏,使伺命不知來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終;第二梵志復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於彼命終;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須彌山腹中,復於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欲得免死,復即彼而命終。[3]

    上述經文中記載,有四位外道沙門、梵志,他們因為修得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等五神通,並且努力在修集世間善法。但是他們卻沒有與解脫相應的智慧,因此執著世間的邪見,認為有索命的神祇,其索命的神通是不避豪強而無人能敵的,因此只能修得神通而躲藏起來,才可以逃得過死亡的境界。所以他們認為:「無常的索命者如果來的時候,索命者是不避豪強,所以我們都不可能抵擋得住索命者的神通力。因此,只好各各運用所修的神通把自己隱藏起來,使得無常的索命者不知道我們的處所。」

    其中一位外道梵志就以神通力飛到高空中隱藏,想要避免索命者索命而死亡。結果飛升於高空後,仍然不能避免死亡,最後還是在高空中命終。第二位梵志則是以神通力躲入大海水底之中躲藏,企圖避免索命者的索命。結果第二位梵志還是沒有辦法躲避,而死於大海水底之中。第三位梵志則是以神通力遁入須彌山腹之中,結果還是逃避不了死亡的下場,而死於須彌山腹之中。第四位梵志則是以神通力遁入大地底下的金剛際處,想要避免死亡。最後還是難逃死亡的下場,於大地底下的金剛際處命終。

    由此可見,即使修得五通的神通力,這些有神通的外道沙門、梵志,仍然還是「戒不具足、見不具足」。因為對於法界實相的見解錯誤,而有邪見的惡業,故不能獲得解脫;同樣的,因為對法界實相的見解錯誤,所以解脫的見解是不具足的; 因為對於法界實相的見解錯誤,也必然導致解脫方法的錯誤。因為眾生的命終,並不是因為有神通無敵的索命神祇的存在。而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有第八識如來藏,而五陰皆由第八識所出生。由於生死的業種含藏於第八識心中,所以縱然梵志修得神通,然而神通力卻是依前六識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壽盡命終時,前六識本身尚且不能存在,依前六識而存在的神通力如何抵擋得住第八識所顯現的業報?所以,佛世時修習四禪八定與五神通的婆羅門乘,總是誤以為五種神通可以抵得過生死無常。於是於四禪八定等世間禪定上用心修行,而不能在探尋出世間的解脫法與法界實相第八識的存在上用心修習智慧。換句話說,就解脫原理而言,解脫不以神通為主要的修行,而是要有解脫智慧的實證才能解脫生死。因此這類錯認神通為解脫法,也是對於實相界及現象界的錯解,因此導致解脫方法的錯誤。

 

[3]《增壹阿含經》卷2331 增上品〉(四)(CBETA, T02, no. 125, p. 668,b14-23)

 

《正覺電子報 第83期 第49~51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