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智小兒(上)  

 

回憶前塵往事,幾乎多沉浸在吃、喝、玩、樂中,不知不覺,也迷迷糊糊地度過了兩萬多個日子!喲,人的一生究竟還有多少屬於「萬」的日子可供揮霍?心中不覺悚然,難道人生的目標只為不斷地出外旅遊,享受遊山玩水、品嚐各種鮮味作為生命的終究內涵嗎?在來日不多的歲月裡,難道還要拖著疲累的身心,繼續穿梭國際馳名之湖光山色,享用各地頂級美食、吃遍山珍美味嗎? 

隨著一生辛勤榮耀,賺得荷包飽實,然而歲月的足跡也踩踏出年邁體衰,肢體感官已大不如昔,對於視覺享受、味覺體驗的新鮮度亦節節下降,能夠平穩地躺下享有一夜甜睡美夢,竟是跋涉千山萬水後的小祈求!如果沒有另一番新鮮的邀約,實在無法滿足習氣上的捨一取一的我啊!若無法滿足於外在喜新厭舊的追逐,竟頓感生命的索然無味與空虛寂寞啊!究竟是要什麼樣的生命內涵才不會毫無防備地被一波波悄無聲息又令人窒息、不知所措的深淵所席捲呢?

當無心於吃喝玩樂的酒肉人生時,曾經用心的思慮著,人活著若只是為了享樂,總難免笙歌散盡,曲終人散之落寞淒涼;周而復始,再去追求另一番彩燈歡宴時,悅樂仍然無法永遠的存在,世間有沒有永恆存在的快樂? 

若活著無法快樂的生存,那麼活著有何意義? 

若快樂是我的依靠,我要大眾也能同樂才是真樂啊!然而現實生活中,世間人的快樂都得架構在諸多因緣和合的條件下方能成立,心裡也知道快樂是無法永恆存在的!那麼要如何求得「永恒的快樂」呢?……長久以來心裡一再翻騰著生存的意義何在? 

也思惟著,取之於社會,務必用之於社會,理應回饋於我有恩的一切才是……;可能 佛菩薩感應到溺者的呼喚,改造人生的機緣逐漸浮現。緣於一次重病,因禍得福,朋友引介佛法。經典中述說 佛菩薩向來視眾生如獨子般的用種種善巧方便、愛護、教化、引導;再反觀自己從小任性,動不動就生悶氣或大發雷霆,是個沒有歡喜心的人,不懂得與周邊的人互動溝通,對事、物常有負面的想法,繼而付諸於身、口之行。以佛法的角度來說,一般大眾之所以會有不善的念頭浮現,緣於真心如來藏中含藏著無明、染污的種子,作為種種不淨法生起的業因,業因遇成熟的外緣而現行在身、口的作為,正是所謂的「種子生現行」;若沒有正確、正向的處理,接著又以無明熏染真心如來藏的種子,若此以惡法再「現行熏種子」。缺乏佛法的熏修與正知見,心想顛倒而不能如實了知各種業果之間的互相關聯,有情眾生重複著惡循環,讓不善的種子出現,再讓愛貪、顛倒不善的身口意行熏回自己的真心如來藏中,此即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像「滾雪球般」的坐大惡化,持續形成的勢力,在佛法中就是業力,令眾生輪迴於欲界的現象就相續不斷了!由於無知,受著自作自受的業力所束縛而不得自在,其中最重要的罪魁禍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無明我」! 

經由多年佛法正知見的熏聞修學,也依教奉行在動中定力的鍛鍊,心思細密之後能夠檢視自己過往與今日在身口意行上之天壤之別!經中明明寫著:「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佛說佛名經》卷1。若是沒有遇見佛法,持續流轉,我傷眾生亦食眾生肉,眾生傷我亦啖我肉!唉,想來真是感到無比的怖畏! 

因為深信經典中 佛陀所說的因果論,所以很想了解佛法教導與生命有關的種種智慧;猶記初接觸淨土法門時,請問較早學佛者,唸佛可以産生智慧嗎?可是竟然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告知:「不要想太多,唸佛久了,自然會開智慧!」於是只好暫且相信。但是經過用心思考及檢驗的結果,發現僅僅一心一意的唸佛,沒有轉進、沒有正知見的熏習,唸到後來也只有「一念不生」的定功而已,況且這種定功也無法再往上提升,更遑論能夠出生任何佛法的智慧!因為閱讀經典時,只能依照文字表面所呈現的文義,用意識思惟去猜測 佛意,對於經文義理前後無法貫穿,仍然看不懂經文內涵的。 

本來還是固守著身著僧衣的出家師父,後來為了尋找佛法的真實智慧故,幾經掙扎,終於離開了師父轉進「正覺」,經由多年隨學親證道種智之真實勝義僧,才驚覺世人所謂的世間智慧與佛法所認定的世、出世間智慧,其懸殊是無法以道里計的,因為「世之所珍,道之所賤;道之所珍,世之所賤」,讓我們估且略為分析這句話的意涵。此句所言,顯然指出「世」與「道」根本是背道而馳,首先必須真實了解何謂「世」,何謂「道」,也就是「世」與「道」的分際?  

所謂「世」,就是世間人對於生命的看法;世間人對於世間萬象自然存在著「有、無」、「善、惡」、「你、我」兩相對照的觀念,例如:當我們有很多煩惱,就是因為種種的妄念而落在「有」煩惱的一邊,讓我們不得安定;然後世間(修行)人就想捨離這些雜七雜八的煩惱,想辦法除掉妄念、讓自己不再生起雜念而清清淨淨的取得「一念不生」;然而「一念不生」是打坐修來的,是將妄想修除而得,就是現下佛門中所傳授的「離念靈知」及「放下一切煩惱」時的「覺知心境界」!此是經由長期修煉而獲得的「俗之所珍」的境界,然而這個境界,卻是佛法實證者所超越且離棄的認取「意識心為常」的「常見意識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