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智小兒(下)  

因為「俗之所珍」的目標,仍未出離三界的生滅有為法境界,仍以「意識心為生命的主體」;然而意識心是依眾緣和合而有,無法穿越時空,只能存在一世而已,所以意識心絕不可能是生命的主體!反之,能夠出生世間「俗」之真實「道」才能永恆長存而圓滿一切!故而短暫一生的「俗之所珍──一念不生意識心境界」成為「道之所賤」;又因為「以意識心境界為依止」的「意識心」,會隨著五陰命根的消滅而緣滅不復存在,例如我們無法記憶上一世,或無量過去世生命的生死,很顯然僅僅存在一世的「意識心」不是我們生命之根源。而認「意識心為『恆常』不滅,可以去到未來世者」,錯以為腦子能有念頭,是自然而然的意識心作用,在佛法中被稱為「常見者」或「無因論者」;明明過去生的「意識心」沒有帶來這一世,顯然這一世的「意識心」也無法去到未來世,只能存在一世;若認取會消滅、斷滅的「意識心」為常者,無法避免的也落入不明真實根本因的「斷見」之中了;如此落入「常見」與「斷見」就是普遍世人的錯誤見解,是無法相應於「道」。

 

人人朗朗上口之「道」即是生命存有之根本因。眾生確實「不知『道』」,「道」衪從來不會對六塵萬法生起相應的貪厭之情,衪才堪稱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於三界六塵萬法!真實「道」之「一念不生」是無始劫以來與生俱足的體性,不經任何修為,衪是本來不動於心、如是清淨,也就是眾生都有的真實心、清淨心;衪是一顆「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淨摩尼寶珠」;所以「世」與「道」的本質,根本不同,無可相提並論!

 

由於人人本具永恆不壞滅之「摩尼寶珠」為根本因,方能成就恆不停息之流轉輪迴!每一世的生命意義自然是應尋找生命存有之根源,以停息沉淪於頭出頭末之生死苦海;佛陀憐憫眾生無明於自身懷寶,長夜流轉,2500年前示現娑婆以救度過去世曾經與 佛有深緣的我們!然而世世「不知『道』」,熏染五欲、攀緣六塵、墮於世間「常見」與「斷見」,縱有善知識傳播正知見,廣宣 佛陀法要令入真實「道」之「般若中道」,即不再落入「常見」、「斷見」的任一邊,轉而依止本然解脫的「般若中道」,方能有真實解脫的功德。

 

可惜世人難以改易固守習氣──無法不再認取覺知心為真實、意識心是真實,仍然慣於被假的、短暫的這一世自己所繫縛,寧可被無明煩惱繫縛,喜歡追逐「俗之所珍」之「離念靈知」及「放下一切煩惱」時的「覺知心境界」,而此種見解如前所述,不離「常見」、「斷見」正是「凡人之著於我」──意識我,確是「道之所賤」而無法出離生死苦海! 佛陀在經典中早已有所譬喻了,如「去金取麻」的故事:

 

《長阿含經》卷7:

「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

乃往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壃,人民荒壞。彼國有二人,一智一愚,自相謂言:『我是汝親,共汝出城,採侶求財。』即尋相隨,詣一空聚,見地有麻即語愚者:『共取持歸。』時,彼二人各取一擔,復過前村,見有麻縷,其一智者言:『麻縷成功,輕細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繫縛牢固,不能捨也。』其一智者即取麻縷,重]擔而去;復共前進,見有麻布,其一智者言:『麻布成功,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以取麻,繫縛牢固,不能復捨。』其一智者即捨麻縷取布自重;復共前行,見有劫貝,其一智者言:『劫貝價貴,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時,一智者即捨麻布而取劫貝。

「如是前行,見劫貝縷,次見白疊,次見白銅,次見白銀,次見黃金,其一智者言:『若無金者,當取白銀,若無白銀,當取白銅,乃至麻縷,若無麻縷,當取麻耳。今者此村大有黃金,[集>眾]寶之上,汝宜捨麻,我當捨銀,共取黃金,自重而歸。』彼一人言:『我取此麻,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汝欲取者,自隨汝意。』其一智者捨銀取金,重擔而歸其家,親族遙見彼人大得金寶,歡喜奉迎。時,得金者見親族迎,復大歡喜。其無智人負麻而歸居家,親族見之,不悅亦不起迎,其負麻者倍增憂愧。

婆羅門!汝今宜捨惡習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如負麻人執意堅固,不取金寶,負麻而歸,空自疲勞,親族不悅,長夜貧窮,自增憂苦也。」

婆羅門言:「我終不能捨此見也,所以者何?我以此見多所教授,多所饒益,四方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CBETA, T01, no. 1, p. 45, b1-c4)

 

閱讀過以上所舉的故事,是否要對婆羅門所言深思而慨歎之:「我終不能捨此見也,所以者何?我以此見多所教授,多所饒益,四方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有智者實宜從中記取教訓,斷然捨離「取麻去金」之極端無智的世俗淺見,誓願當個「去麻取金」的智者──「念念觀察悟真如」,並誠心祈願能得佛菩薩護念,建立佛菩薩所說之正見,才能如實的明心證悟──「十方諸佛皆現前,菩提妙果自然證」!

 

所謂「十方諸佛皆現前」是說悟得「人人本具平等佛性的法身佛」,進而走入內門悟後起俢、追求成佛廣利眾生,遠離「凡人著於我」無智小兒的心態,如下論典所述: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

「如《瓶沙王迎經》中佛說:

「凡人不聞法,凡人著於我。」」

(CBETA, T25, no. 1509, p. 59, c4-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 報恩品〉:

「若欲為佗廣分別,  無智人中勿宣說,

 一切凡愚眾生類,  聞必生疑心不信。

 若有智者生信解,  念念觀察悟真如,

 十方諸佛皆現前,  菩提妙果自然證。」

(CBETA, T03, no. 159, p. 304, b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