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71

學佛釋疑(二)第71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出家是出哪個家?(一)

 

離開家庭去出家,這個是叫作出世俗的家,但是這個並不是在佛法裡面,所說的真的出家,所以這種出家只是表相出家,真正的出家,是怎麼樣的出家呢?在佛法裡面有講到說,出家其實是出三界的家,也就是說離開五陰火宅,所以這個出家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講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4〈3 厭捨品〉:

「所為宅者,即五蘊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識;誰有智者,樂有為宅?」(CBETA, T03, no. 159, p. 307, b16-18)

其實出家是出五陰宅,宅主是誰呢?宅主是本心。也就是說,宅主是如來藏,但是如來藏,衪本來就已經出家了,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什麼叫作三界的家?什麼叫作五陰宅?

三界家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以三界為家,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離不開三界。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離不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脫離不了這個範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又以什麼東西為家呢?是以五陰為家。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以他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為家,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被這個五陰所束縛,被這個五陰束縛關在裡面,所以叫作五陰宅,所以就是說,這個叫作五陰的火宅。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到底誰能夠出這一個家呢?到底誰能夠出這一個火宅呢?這個有兩個層次的問題。……

 

能夠出這個家的,基本上是必須要真正心離五欲,想要離開這樣子的五欲,五陰火宅的束縛的,這個才是方便說為出家;但是其實這個也還不是真正的出家,這只能夠說方便的真出家;但是真出家是以菩薩的如來藏本來出家,這個才是真出家,也就是說從第一義諦的究竟理地來談的話,是只有菩薩如來藏,本來就已經離開五陰火宅,這個才是真出家;我們就一一地來說明一下,出家的道理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我們剛剛所說的,一般所說的表相的出家,這個表相的出家其實就是說,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這個就叫作身出家,也就是說,您離開了世俗的家去修行,離開世俗的家去修行,這個方便說為出家,這個是什麼狀況呢?也就是說像現在有很多人剃頭、著染衣受了三壇大戒,受了三壇大戒完了以後,出家了,在寺院裡面去作修行,這個叫作出家,是不是真的出家的話,那就未必了;因為你如果是真出家的話,是必須要心離五欲,但是我們現在反觀,其實有很多的出家人,是身在曹營心思漢,什麼叫作身在曹營心思漢呢?其實心裡面還是貪著五欲,還是受著五欲的束縛,受著五陰的束縛,甚至於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出家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身出家有沒有它殊勝的地方呢?當然是有啊!因為我們眾生執著的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乃至色、受、想、行、識五陰輾轉而生的這些我所,就是因為有色受想五陰的這一個我,所以才會有我所,我所是什麼呢?就是我的家庭、我的財富,我的子女,乃至於我的名聲,這些財、色、名、食、睡,這些財、色、名、食、睡其實是因為有我而來的,所以離開這個出生財、色、名、食、睡最主要根源的這個世俗的家去修行,這個也是 佛陀教導眾生要修行的一個最主要的方法,但是離開這個世俗的家去修行,不是說從一個五欲的坑掉到另外一個五欲的坑,那這個就不叫作出家了,你出世俗的家的目的,就是爲了要離開對於五欲的貪著,要離開對於五欲的貪著,你才有辦法離開五陰對我們的束縛,所以真正出家的話,出了世俗家以後,必須要能夠,心能夠厭離五欲,這個才是真出家,那這個心厭離五欲的所謂的真出家,這個是屬於聲聞解脫道的出家;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裡面,如是開示說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4:

「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

 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

 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

(CBETA, T03, no. 189, p. 645, b15-17)

所以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了,說雖然你是處在這個世俗的家裡面,而且身穿著寶嚴身具,穿著這樣子的莊嚴的衣服,但是能夠攝受諸情根,能夠善攝眼、耳、鼻、舌、意這些六根,讓六根能夠厭離於五欲的貪著,也就是說,你必須要讓六根能夠厭離五欲的貪著,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出家,也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厭離五欲的貪著的話,並不在於說,你是有沒有出世俗的家,如果你厭離五欲的貪著,雖然你是在世俗的家裡面,也是叫作真出家,那你沒有辦法厭離五欲的貪著的話,縱然你是處在寺院裡面,也不叫作真出家。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4:

「雖身在曠野,  服食於麤澁;

 意猶貪五欲,  是為非出家。」

(CBETA, T03, no. 189, p. 645, b18-19)

也就是說,雖然你是身在曠野,這個曠野就是說你離群索居,去阿蘭若修清淨行,你雖身在曠野,甚至於你在寺院裡面,而且你所穿的衣服雖然是染衣,你所吃的這個飯菜,雖然是粗食淡飯,但是其實你的心,心心念念都在貪著著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話,這個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了,所以說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這個在說,你身在曠野,服食於麤澁,但是意猶在五欲,這樣都已經不是出家了,那更何況,如果你是在寺院裡面,穿的是錦衣,吃的是玉食,也就是說你所吃的,都比外面都還要好的話,那比這個雖雖身在曠野,服食於麤澁,這個其實還是要嚴重的,這邊說雖然你在曠野,所吃的是粗澁的飲食,所穿的是粗澁的衣服,只要你意還在五欲裡面的話,這個都是非出家。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4:

「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

 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為本。」

(CBETA, T03, no. 189, p. 645, b20-21)

這個心其實還沒有談到,我們第八識的本心,這個心其實是在指我們的六識心,也就說我們的一切善惡,皆是從我們的識蘊,從我們的六識心的心想生的,因為就是有六識心的造作的身口意行這樣子的業,才會有造作善業、造作惡業的這樣子的身口意行,這些一切造作善惡業的這樣子的身口意行,都是從六識心這個地方所出生的,所以真正的出家,是要以看住這個六識心不貪著五欲,這樣子為本,這樣子才是真出家,這個是屬於聲聞的真出家。聲聞的真出家其實相對於菩薩的出家法來講的話,其實還不是真出家,因為我們剛剛說,五陰火宅就是說,所謂的出家,是出這個五陰的火宅,這個五陰的火宅,宅主是誰呢?剛剛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這個五陰的火宅,宅主是本識,這個本識指的是誰?這個本識指的不是皆以心為本,我們現在所說的,這一個皆以心為本的這一個六識心的這個心,這個本識指的正是,我們的如來藏,指的正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指的正是我們的根本識這一個第八識心,所以以宅主是本識的話,既然是宅主的話,表示說這一個宅主,衪能夠在這個家,也能夠離開這個家,既然五陰就叫作火宅,也就是說五陰色受想行識,這包括這六識都是火宅,這六識自己的本身,既然已經是宅了,衪如何出家呢?所以這個在說,聲聞解脫道的修行,心厭離於五欲,是說我們的意識心,乃至於說我們的六識心,厭離五欲,這樣子說叫作出家,但是其實這個意識心,還有我們的五蘊,其實它本身就是已經是宅了,所以宅如何出自己的自宅呢?所以從這邊來講的話,其實它只是一個方便地說真出家,真出家的道理,在經典裡面有沒有談到呢?那當然是有的,真出家的道理,真正從第一義諦來講的話,其實是菩薩的出家,那菩薩的出家是指,如來藏是本來就已經出家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衪本來就已經離開六塵,不涉三界,衪不屬於五陰,如來藏雖然出生了五陰,但是衪不跟五陰所相應的三界六塵萬法相到,所以衪不跟它相應的,所以如來藏,衪本來就已經出家了,那為什麼我們剛剛說,這個宅主是本識,宅主是本識,衪既然已經本來是出家,為什麼還需要出家,因為眾生是被五陰的這個五明所遮蓋,所以五陰就是遮蓋的意思,被五陰的無明遮蓋,所以你不知道,你的本識是本來就是出家,所以你的本識,被五陰給束縛住了,所以說你沒有出家,其實從如來藏的第一義諦的理地來講的話,如來藏衪本來就已經出家的,如來藏是離開了三界六塵萬法的,所以在《維摩詰所說經》裡面說:

《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

「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CBETA, T14, no. 475, p. 541, c13-16)

這裡面就已經闡釋出說,真出家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了,他說不應該說出家的功德利益,因為出家的功德之利,是誰所得的呢?出家的功德之利是有為法,有為法可說為有利有功德,有利有功德的這個法,是五陰所得的,因為如來藏本來就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真正出家的,真出家的這個如來藏,衪是無為法,無為法中沒有所謂的利益,也沒有所謂的功德所說的,所以才會說,夫出家者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佛說華手經》卷9〈30 不退轉品〉:

「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

 則於佛法中,是名真出家」

(CBETA, T16, no. 657, p. 195, a22-23)

這邊說這個如來藏,有沒有必要穿染衣呢?我們說世俗的出家,世俗的出家著這個出家的這個福田衣,著這個出家的染衣是誰穿呢?世俗出家以著這個染衣為出家相,那這邊說,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也就是說,如來藏衪不用穿著這個染衣,但是衪的心本來就沒染著於三界六塵萬法的啊,你雖然穿著出家的這個染衣,心有沒有染著著這個五欲,心有沒有染著著這個三界六塵萬法,如果你心有染著這個三界六塵萬法的話,那就不叫作真出家,所以這邊說,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則於佛法中是名真出家,這個就是在指我們這個本識,我們這個本識,這個宅主,衪本來就已經出家,衪能夠自由地出入這五陰宅,只是因為眾生被無明所遮障,被關在五陰宅裡面而已,但是衪自己本身,不用著染衣,心無染著,於佛法中這個才是真正的出家。

 

《佛說華手經》卷9〈30 不退轉品〉:

「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

 心無縛無解,是名真出家」

(CBETA, T16, no. 657, p. 195, a24-25)

……

菩薩們雖不除飾好,菩薩雖沒有離開這些莊嚴的寶飾,但是他能夠斷諸結縛,他能夠斷掉所謂的解脫道相應的初果所應該要斷的三縛結,乃至於二果所應該要斷的薄貪瞋癡,乃至於三果所要斷的五下分結,四果所要斷的五上分結等等一念無明的煩惱,乃至於能斷掉無始無明的所有的一切煩惱,還有一切習氣種子,所以說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心無縛無結,是名真出家,心無縛無結就是在說,如來藏這個本識,衪本來就沒有受到束縛的,既然本來沒有受到束縛,那有沒有必要解脫呢,所以如來藏沒有解脫可言,因為衪本來就沒有被受到束縛的,那到底是誰受到這三縛結,乃至於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的束縛呢?是我們的五陰,是我們的意識心,受到這個結縛,受到這個三結,受到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的縛著,所以必須要把它解開,解開了以後才叫作解脫,但是這個如來藏,衪是心無縛無結,也就是說當你悟到這個本來就已經沒有受到縛著,也不用解脫的這個心,這個才是真出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