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佛子向正道

略論釋印順「生滅即是寂滅」


我們來看經典中對「寂滅」是怎麼說的?《大乘入楞伽經》

1 云:

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切

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

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大正藏》冊 16,《大乘入楞伽經》卷 1,頁 590,中 1923)

 

經文很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寂滅是如來藏的自住境界,

這不是三界法的境界。三界內無有真實寂滅的境界,有些人以

為意識心不起分別、不起一念時就叫作無分別、就是寂滅,其

實這根本沒有寂滅,只能稱為一念不生或離念靈知,都還是意

識心住於六塵中的喧鬧境界。意識心生起即是有分別,非無分

別,不論是粗細意識皆是有分別、能分別之心,必會領受六塵

故非寂滅。而釋印順所謂的寂滅,是說緣起的寂滅,是以蘊處

界的生滅滅已不斷當中說有涅槃不生不滅;其所謂涅槃乃是以

緣生諸法無自性空之空無為涅槃,而空無是無法、是斷滅,無

怪乎釋印順會說般若是唯名無實──性空唯名。釋印順不知亦

不肯蘊處界的諸法空相的滅相是依於如來藏才有的緣起性

空,與本來寂滅的涅槃如來藏體性截然不同。釋印順是未斷我

見之凡夫僧,才會依於牛有角(蘊處界之緣起)施設兔無角法(其

性本空),將滅相之空無說為寂滅,皆是戲論一場!

 

釋印順在《中觀論頌講記》中說:

 

二、聲聞,佛對他們說緣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

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繫縛生死的煩惱,獲

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

而從緣起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

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

性,見緣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

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三、菩薩,知緣起法的本

性空,於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

緣起性空的無礙。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

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離欲的,或者執著

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

有者起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

(釋印順著,《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1992,頁 8)

 

印順說:「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

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

我空性」,又說:「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

性,見緣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

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這一段文字可以確定他講的寂滅

是「緣起不起的本性空寂就是寂滅」,這種寂滅根本不是真如

寂滅,乃是將斷滅說為寂滅,都是落在蘊處界緣起緣滅中,都

是生滅之法;滅已無法,何來寂滅可言?與 佛說的真如寂滅

豈能相提並論呢?

 

平實導師於《大乘無我觀》中說:

 

無餘涅槃之中不是斷滅,涅槃之中有個真如;這個真如

叫作如來藏,還沒有成佛以前叫作阿賴耶識、叫作異熟

識、叫作菴摩羅識,到達佛地時改名為真如無垢識,無

餘涅槃中就是這個識單獨存在。可是這個識離見聞覺

知,祂也沒有思量性,所以沒有證自證分,所以祂不知

道有自己,真的無我;又沒有了意根,所以祂也不作主;

祂完全是寂滅性,完全是無我性,所以無餘涅槃之中只

有祂。

(平實導師著,《大乘無我觀》,正智出版社(台北)2008,頁35)

 

平實導師書中所說的寂滅,正是聖教量所說的真如寂滅。

《父子合集經》卷 10

 諸法性空無所空  亦無繫縛及縛者

 真如寂滅離諸相  體非垢染亦非淨

 以其法爾本如然  非煩惱縛亦無斷

 如是了知諸法性  是人不久得菩提

 

釋印順不解空義,空性心體無黏、無縛,亦離染淨,是真

實的心體,非虛設之名相。釋印順想要用緣起不起的寂滅來取

代真如寂滅之空性,這是移花接木歪曲法義的不老實心態;因

未能親證,又無福親炙善知識;然真善知識真遇著了,卻又因

面子問題,不肯接受真善知識之指正,依舊不肯認錯修正其錯

解佛語之過失,仍使所著書籍繼續流通,誤導此世後世學佛人

之正知見並戕害彼等法身慧命而不顧,將使爾等永遠不知道真

如寂滅的真實義,其後果之嚴重難以想像!

 

正覺電子報 第65期 第114~1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