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下去更難修--要在種種境界中實踐大乘的無我觀,而不只是現前觀察而已。

怎麼說呢?因為接下去,你進入等覺菩薩位了,這等覺如來的修行法門,不是你我所能修的;怎麼說呢?譬如某甲來跟你說:「我要熬一個藥, 我的藥需要一顆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顆給我吧!」你就得要當場挖給他,不可以遲疑。另外一個人來說:「我需要一斤人肉」,你就要當場割給他;他說我需要你的命,你就得要送給他。等覺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於一切時地廣施內財外財,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所須的福德。意思就是說:在這一百劫當中,幾乎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與眾生廣結善法因緣,一直在物質世間中,實際上履踐無我法--對自己的五陰完全沒有任何執著,使得我執的微細習氣能夠斷除淨盡,這樣修集三十二大人相,及無量的隨形好。

 

佛經中曾說過:有的出家弟子稟佛說:「世尊!您要入滅了,那我們怎麼辦?沒有人供養,以後修道怎麼辦?」佛說:「你別愁,我這三十二種大人相,隨便一相的福德,就夠你們吃喝不盡了。」為什麼?因為祂的每一種相好莊嚴,都是百劫修來的;每一種相好莊嚴,都是以內財外財來修集無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隨便一相的福德拿出來,就夠祂後代的遺法弟子享用不盡了。這些福德在百劫中修集圓滿之後,才能示現降神母胎,於人間八相成道,成為妙覺如來。這就是等覺菩薩的大乘無我觀的實際履踐。

那麼從七住證得大乘人無我以後,開始熏習的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別相智以外,都是法無我--一切種智的修習。七住菩薩所證的是大乘人無我,在這一切法當中去觀察無我性--這個如來藏是無我性。真如的無我性有兩種:祂是人無我性,也是法無我性,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無我觀,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觀。二乘的無我觀是依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人我,去觀察這蘊、處、界是無常,是緣起緣滅;但是菩薩的無我觀是從真如的恆不生滅、真如的無我性的現觀境界,然後再來返觀二乘人依蘊處界所作的無我觀,也現前觀察所化現的一切化身與萬法,都是無我性,這就是悟後所應該走的路--大乘的無我觀,這只是其一。

另一方面則是從真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去觀察諸法無我,就是法無我觀,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猶如鏡像……乃至十地、等覺位無生法忍的無我觀行與實踐。但是,說起來很快,做起來則很難;你看我們這樣述說,從凡夫地進修,一下子就成佛了、完成了,但是你要如何一步一步的付諸於實行?

 

  

《平實導師著作 大乘無我觀 55~5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