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識心體,雖於六塵中不作了別,然而別有獨自相應之心所法,能了別前七識所不能了別之法相,故仍名之為識;乃至轉至佛地時之無垢識,仍有其了別性,皆屬無漏有為法之法性,亦是佛地四智之所依、所緣;由於第八識有如是無漏有為法上之了別性故,由有如是外於六塵之了別性故,說之為識。此是為諸已悟之菩薩而說者,以令向上進修一切種智;若為未悟此第八識心體之凡夫菩薩而言,則為使其易於親證此識,而依此識不於六塵起諸分別之體性,說為無分別心。等覺位以下菩薩所有之第八識,云何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謂同皆離於六塵上之見聞覺知性故,同皆不於六塵而作了別故;未至佛地之第八識,其了別性皆不與六塵相應故。

安慧論師對第八識之體性完全誤會,皆因尚未證得第八識阿賴耶,以致不能現觀其體性所致;由是緣故,安慧論師於其所造之《大乘廣五蘊論》中,妄謂五別境心所法為必定同時有,與法界實相大為相悖,故其所說邪謬,絕非正說。今有安慧論師之謬文為證:

 【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成唯識論》中聖 玄奘菩薩曾就安慧論師之謬說加以辨正云: 有義[此有義者即是安慧之說也]: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有義不定[此有義者是另一家之說],瑜伽說此四一切中無後二故;又說此五緣四境生,所緣能緣非定俱故。

[以下始是聖 玄奘菩薩所說也]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謂於所樂,唯起希望;或於決定,唯起印解;或於曾習,唯起憶念。或於所觀,唯起專注,謂愚昧類為止散心,雖專注所緣,而不能簡擇,世共知彼有定無慧;彼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說等持緣所觀境。或依多分故說是言,如戲忘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等,有定無慧;諸如是等,其類實繁。或於所觀唯起簡擇,謂不專注,馳散推求;或時起二,謂於所樂決定境中,起欲勝解;或於所樂曾習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於所觀境起定及慧,合有十二;或時起三,謂於所樂決定曾習,起欲解念;如是乃至於曾所觀,起念定慧,合有十三。或時起四,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前四種;如是乃至於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後四種,合有五四。或時起五, 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具起五種。如是於四,起欲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爾墮心及藏識俱,此類非一。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已說;第六意識諸位容俱,依轉未轉皆不遮故。】 [ 0028c 19]


《正覺電子報 18 34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