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38〈8力種姓品〉:
如世尊言:菩薩成就四種攝事所攝方便,方名菩薩。復何因緣惟四攝事說名方便?謂諸菩薩略由如是攝事所攝四種方便,於諸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除此無有若過、若增。何等名為四種方便?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方便。若諸菩薩先行布施,當知是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若諸菩薩次行愛語,於彼彼處有愚癡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餘故,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當知名為能攝方便。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於其善處勸導調伏安處建立;如是利行,當知名為令入方便。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諸有情得趣入已,最後與其於正事業同共修行令彼隨轉;由是因緣令所化者不作是說:「汝自無有圓滿淨信、圓滿尸羅、圓滿惠捨、圓滿智慧,何賴於善勸導於他,諫誨呵擯與作憶念?」是故菩薩所行第四同事攝事,當知是名隨轉方便。如是菩薩四種方便,若總若別所攝身業語業意業,是名方便所攝三業,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調伏成熟。】(CBETA, T30, no. 1579, p. 504, c17-p. 505, a13)
 
    上文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白話解釋如下:「就如同 世尊所說:菩薩必須具備四種攝受有情的種種方便善巧,也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方便,才能稱為菩薩。又是以什麼樣的因緣只說四種方便呢?是說菩薩大略地由這四法,於佛法中可以攝受有情、調伏有情,使有情得以成熟,除了這四種方便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是哪四種方便呢?
 
一、隨攝方便:為了讓有情聽受教導,並且能如實依教奉行,所以先以財物布施,讓有情得到現前乃至未來的利益。
 
二、能攝方便:菩薩對有情行布施後,如果有情對於他自己所處的狀況有愚癡無明時,為了完全去除他的愚癡無明,以及讓他能夠接受教導,時時思惟觀察正確的道理,就以愛語、柔輭語讓有情感受到菩薩的關懷;譬如那些有情愚癡無有信根,菩薩就用愛語除掉他們的愚癡,使他們瞭解佛法的正理,生起信根。這樣的愛語,就是菩薩的能攝方便。
 
三、令入方便:有情於菩薩的愛語攝受之下,已能觀察正理而信受正法,菩薩接著應當行利益有情之行,使其出離不善處、不再造作惡業,並勸導有情廣修善業,安住在善法當中。這樣的利行,就是菩薩的令入方便。
 
四、隨轉方便:菩薩以利行方便化導有情趣入善淨法已,最後還必須與有情共處,一起修行,使得有情能夠以菩薩的言行為依止,身心也能隨著菩薩而轉,深入正法。
 
   然而,菩薩要使有情身心隨轉,本身必須先證悟空性心如來藏,得根本無分別智,並轉依如藏進修後得無分別智,才有般若智慧來攝受有情,才不會讓有情生起煩惱、嫌隙之心:『你本身既沒有圓滿清淨信心,於菩薩戒也不圓滿,對於布施也不圓滿,又沒有證得甚深般若智慧,你憑什麼來教導我們修行證悟,憑什麼來對我們勸諫教誨、呵責擯斥或者憶念於我們?』
所以菩薩應當奉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來攝受有情總體的身語意業,或個別的身業、語業、意業,使得有情的三業都能夠導向正法,調伏煩惱,成熟道業。」
菩薩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是故證悟的菩薩應當發大願心,生生世世與眾生同事;眾生若需要世間財,菩薩與之;眾生需要法財,菩薩亦與之;眾生需要愛語,菩薩亦與之;世世都與眾生同處同行而造作利益眾生之種種事。《瑜伽師地論》卷43說:【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所以菩薩如果要成就佛道,就要同時廣度其他有情一起邁向成佛之路,就必須廣行六度波羅蜜自度,以四攝法度他,這六度及四攝法是菩薩修行的總持。

 

(以上取材自《電子報第84期》《廣論之平議》,作者正雄居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