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25 Tue 2011 08:00
聞熏佛法正知見~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4/6-引經據典說明「第六意識心」不是「開悟者要親證的真實心第八識」
- Oct 25 Tue 2011 08:00
般若信箱~請問世俗法與佛法的差別在哪裡?
- Oct 25 Tue 201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思母心切
多年來由於思念先母心切,以至於夢中多次相見,夢中的母親有時歡顏有時愁眉;想到母親一生命運坎坷體弱多病,自己卻未能隨侍在側善盡孝道,故而時時自責於心;因為心常掛念先母,加上夢中的多次相見更讓自己難以開懷,所以勤頌《地藏經》、往生咒、《心經》、總持咒迴向先母,總是希望母親往生後能有更好的歸處,來生能夠儘早修學正法。晨昏禮佛,仰望 觀世音菩薩,總有一股深深的孤寂之感,多麼希望 佛菩薩能在夢中告訴我母親的去處。佛菩薩慈悲憐念,近日讀《阿含正義》第二集剛好有這麼一段 佛的開示,提到學佛人應當斷除對五陰自我的貪愛,讀後有豁然頓悟之感。念及世間子女孝順之人,每於父母往生之後,有備極哀傷逾恒者,故而摘錄此段經文,供養佛子們,俾能早日開啟智慧之門令心漸解脫。
《佛開解梵志阿[颱-台+(犮-乂+又)]經》卷1:「本從不明,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更相憂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轉皆不自識。宿命善者,復生為人,則富貴長壽;其不善者,則苦短命,各由本業。天地人物,一仰四氣: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人之身中,強者為地、和淖為水、溫熱為火、氣息為風,生借用此,死則歸本,計其本末,各自為他,凡人不覺。天地之間,生者如夢,命祿至短,擾擾而死。譬如風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來無休。」(CBETA, T01, no. 20, p. 262, b19-29)
- Oct 25 Tue 2011 07:50
法語賞析~《大寶積經》菩提
《大寶積經》卷27:「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CBETA, T11, no. 310, p. 149, c26-p. 150, a6)
- Oct 24 Mon 2011 15:10
救護佛子向正道~ 【新聞短評】先亮底牌再談宗教互容─回應宗教學者溫金柯〈從宗教衝突的觀點看蕭平實教團對藏傳佛教的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