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透過潛意識(末那)五遍行所處理的微笑的訊息,這種會心一笑的情緒表達,不只存在人類的社會,在某些動物臉上也可以發現,只是他們所牽動的微笑肌肉與人類不盡相同,甚至於根本不同於人類的笑容,但其表情所表達的情緒與人類類似,只是沒有人類豐富而已。這種微笑是由於意根末那觸到苦、樂、憂、喜、捨之「樂貪」的法塵時,由五遍行之思心所直接傳來的訊息,它的訊息是非常直接的,它是內心深沈情緒的直接投射,其微笑的反應也是非常直接而不會凝滯,故其笑容往往是非常自然而燦爛的,所以其所牽動的肌肉是深沈而持久的。基本上,它是用現量為其處理微笑訊息的主軸,也就是當意根末那由警心作意開始,剎那之間完成了觸、受、想、思之作業流程,然後由思心所直接決定,並由如來藏配合運作,就完成了我們的「杜胥內微笑」。這個決定過程,意識根本來不及參與作了別,所以根本無法如在「應酬式的微笑」中當末那識的參謀以決定微笑的臉譜。所以當這種「杜胥內微笑」產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是不自覺的,縱然我們的意識最後能夠覺察到,也屬後知後覺,若想令其停止,也必須比令「應酬式的微笑」停止來得耗時許多,由此也可以看見意根末那憨直的頑強程度。
 
  如上所述,「應酬式的微笑」是用比量為其處理微笑訊息的主軸,「杜胥內微笑」是用現量為其處理微笑訊息的主軸,這是在說明不同行為的產生,比量與現量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並不是說比量與現量在這兩種的微笑方式中是一刀切為兩半的。事實上,意根與意識這兩個難兄難弟幾乎是分不開的,也就是所謂的 「如蘆交束,纏繞不已。」也正因為如此,在修行的過程中意根與意識是互相扶持的。所以「應酬式的微笑」雖然是社交的微笑,不是全然發至內心的微笑,是意識偽裝的,但它仍然有助於人際互動的潤滑,當我們經常微笑,意根的思心所是會改變的,到最後我們的微笑不但會變成「真正的微笑」,它也會是一個慈悲的微笑,也會是一個智慧的微笑,這是透過意識的「別境慧」所轉化而來的。我們應該善用意根的特性來修行,從所謂的「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觀之,意根所相應的十八個心所法裡,有十二個是煩惱相隨,而五遍行是中性的,它隨煩惱之有無而轉易,而意識的別境慧則是令其轉易的主要關鍵,而意根也唯獨與意識五別境裡的慧心所相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修行佛菩提道的菩薩們,也必須具備有天人的福德,這是上課時 平實導師曾經叮嚀過的修學「次法」,由於剛過『天公生 』不久,我們無妨乘此機會來了解道教尊奉的「玉皇大帝」,即佛教所謂的「釋提桓因」曾做過的一些善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瑞文
 
 
  在這篇短文裡,我想用較輕鬆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點心得,而不想引用太多深澀的教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生活中俯拾可得的美麗笑容。希望我們天天都能微笑,並從微笑證入法性,從證入法性轉依其清淨無我性,從此步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行好的修學里程碑之開端,邁向成佛之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大學一同學,個頭不高,長相普通,為人靦腆,家境困難,喜好網游與喝酒,學業稀鬆,四級未過。再加上我們學的是文科中的冷門專業,照理,在當今形勢如此嚴峻的就業市場,他要找份比較滿意的工作,挺難。至少,要下不少苦功夫以及所謂“機遇”的垂青。 我這同學,高中時交了一位女友。後來各自考上不同城市的大學,但依然維持著異地戀的關係。直至有一天,他女友來找他,並且主動願意獻身於他。當時,已住進租好的房子了,但我的這位同學,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把持住了自己,用理智戰勝慾望,拒絕了婚前的不淨行。也許是他女友惱羞成怒,回去之後,便與他分手了。後來,他跟我提起這事,我便問他:“是否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他說:“不後悔。” 臨近畢業,同學們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都忙的焦頭爛額,而他卻依然沉迷於網游與酒精,對他而言,似乎正在應驗“畢業=失業”的魔咒。甚至,還有同學戲謔他,但他不太在意。結果,畢業後,他果然失業,於是就去深圳找工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畢業後不久,他就得到一位“貴人”的幫助,進入到了“某某衛視”,成為了電視台的一位員工!不可思議!因為,許多優秀的人想進這些衛視都很困難,所以,這種“機遇”真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遇到的! 能遇到的人必定擁有一些驚動鬼神的德行。而我這位同學,能在女友主動投怀送抱時,能在幾近破戒之時,做到及時打住,不貪婬好色,拒絕做非禮的行為,這種定力與操守,令人欽佩。 其實,只要我們多瀏覽下帖子,就會發現,古代有很多書生,因拒女淫奔而獲得大福報,這些事例,實不虛言。因為我這位同學的實例,可以佐證。 大學四年,我與他的生活軌跡差不多,都愛玩遊戲,喜好飲酒,學習馬虎。但是,我還有一個不共的惡習,便是邪淫,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命運的坎坷程度,與他的順風順水,不求自得,形成了極為鮮明的正反對比!這種對比,不就是在昭示我們:戒色得福、貪婬致禍的永恆道理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學鋼琴時,教鋼琴的老師對我是又愛又恨,因為我從來不看譜,憑著對聲音的記憶,聽老師彈壹、兩次,就背起來了,稍微練習就可演奏,但是也因為如此,曾經學鋼琴十多年,卻對樂理毫不了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