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貼  富樓那問疾32.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57-a19_030

第030集

富樓那問疾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但須菩提尊者推辭了,這一集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來出場。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一段經文,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上場了,佛告訴富樓那尊者說:「你去維摩詰家探望他的病吧!」在聲聞法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就稟白 佛說:「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病。因為我想起來,以前曾經在一座大樹林中,在一棵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菩薩來找我,他向我說:『喂!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來觀察這個人的心性,然後才為他說法;不可以把不清淨的食物,放在寶物做成的缽裡面。』」

這一段經文所要說明的意思是說,當修二乘法的行者有了神通以後,在向請法者佛弟子說法之前,應當要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如何,才可以為他專說二乘法。如果沒有神通力以致不能觀察,也可以從他的身、口、意行去觀察,或者以種子相應的情況去觀察,請法者是否為二乘的根性。不應該初見面的當下,就決定為他說二乘法,否則就會有過失喔!若菩薩們如果有請法者來問佛法,我們為請法者一開始就說大乘法,就可以不先觀察他是何種根性,反正一見了面就為他說大乘法,只要不是講大乘法當中極甚深法,那這樣都沒有過失;來請法的人如果跟大乘法不相應,自然他會去找二乘法。譬如有人向你要錢,他只是乞討一枚鐵錢,你若給他一枚金錢,他一定會接受,你一定沒有過失;如果他有資格可以得到金錢,你卻給他的是鐵錢,你就有過失了。所以遇到一切人來請法,我們但說大乘法俱無過失。可是現在反過來看,富樓那尊者見到比丘們,就為他們說二乘法,那就有過失了,因為其中有些人是有資格證得大乘法,結果富樓那尊者給他們的卻是二乘法。所以 維摩詰大士就責備他,你既然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你為他人說法以前應該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與根器,然後才為他們說法。你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心裡面所想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琉璃當作水晶一般的沒價值,如果這個人是寶器,比如說這個缽它是黃金、白銀做的,或者是琉璃做的,你要裝到這個缽裡面的食物,一定要是很潔淨的、是很精美的食物;如果你施的食物是剩菜、剩飯,那就不能拿來裝到這個缽中來布施,而剩菜、剩飯,只能放在瓦缽、破缽當中,所以說「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維摩詰大士責備富樓那尊者說:「他這個人是菩薩種性,種性很高潔,你為什麼要用二乘法來教他呢?這個就好像把髒了的食物,放在寶器當中一樣。你應當要知道,這個比丘心裡面所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是成佛之法,是要利樂眾生、是要成就佛道啊!你竟不知道。他就好像琉璃一般的尊貴材質所做的寶器一樣,那跟水晶製成的是不一樣,水晶跟琉璃的價格差很多的。你不可以把珍貴的琉璃當作是粗俗的水晶,所以說你沒有能力了知眾生的根器、跟他的來處。那眾生若已在無量世以前,早就發了大乘心,你就不應該給他二乘法,所以不應該為了要讓他發起菩提心,而就教他二乘法,這樣發起的心只能是二乘菩提心。他本來就不執著於五蘊身,你何必為他說五蘊虛妄呢?他如果執著五蘊身,你才教他把五蘊的執著破除掉啊!這就好像一個人身上本來就無瘡,你偏要說他身上長了瘡,又要把他的瘡挖掉,就成為好肉剜瘡,這個真的很冤枉啊!所以你不要傷害他。」

維摩詰大士繼續向富樓那尊者說:「對於想要行於大道的人,你就不要只是給他小路,他的心量猶如大海,你為什麼要把他的心量容納在牛蹄踏陷成的那個小小的水窪當中呢?你不要把日光當作螢火一樣的小小的光明呀。富樓那啊!這位比丘其實無量世以來已經發起大乘心了,可是因為他還沒有離開隔陰之迷,在生死的中途已經忘掉曾經發起的大乘心,但是他仍然是大乘根性的人喔!你怎麼可以用小乘法來教他呢?我觀察小乘人的智慧,太微小、太淺薄了,就好像一個人生來跟眼盲一樣,不能分別一切眾生的根性的猛利,或者是遲鈍。」

所以菩薩要瞭解,當我們要救度眾生而要為他們說法的時候,不可以一見面不觀他的根性,劈頭就為他說解脫道的小乘法。但是菩薩們雖然尚未修得神通前,無法觀察來求法的人的根性,只要一概用大乘法的基本法義來為他講法,那就不會有過失,除非對方特別提出要聽聞二乘法,否則菩薩一概用大乘法來講就可以了,因為大乘法當中已經函蓋了二乘法。但是對於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在度人的時候就必須要先行觀察來求法者的根性喔!他所要度的人是不是菩薩種性?你就要觀察,不應該用二乘法來度菩薩種性的人,應該要把他介紹給菩薩來度化,這樣子才不是以穢食置於寶器中。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段經文:【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中說明: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進入了三昧中,促使這位比丘自己認清了以前曾經發過大願與行為:他曾經已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植了許多功德根本,已經迴向正等正覺,此時立即悟得前世已經證悟的本心如來藏了。於是諸比丘就向 維摩詰居士低頭彎腰行禮,並且都禮拜 維摩詰居士的雙足,維摩詰居士因此就為比丘們說法,因此他們都能夠對無上正等正覺永不退轉。我想起 維摩詰居士的話:「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學人的根性,不應為人說法。」所以我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居士的病情。

所以各位菩薩能夠瞭解到,如果是真的幸運遇到了大菩薩,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喔!當時 維摩詰菩薩進入三昧中,把這個比丘過去世所經歷的宿業,是如何的發菩提心、如何修學佛法等等的事相,讓他自己看見,讓他自行了知,於是這位比丘當場就知道,以前曾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下了種種的大福德,已經成就了許多功德。大家應該要瞭解,侍奉過五百佛,那一定是經過很多劫的修行了。各位菩薩要知道,曾經有時連續九十一劫中不曾出現過一尊佛,我們賢劫之前就曾經如此,有時候好幾個大劫中都沒有佛現在人間,那麼五百佛,各位想想看是已經經過多少劫了。那這位比丘在遇到第一尊佛陀時,就已經發起無上菩提之心,這樣一世一世的侍奉諸佛,修學大乘法,那當然是菩薩種性的人啦!所以當 維摩詰菩薩用三昧力讓他知道,他自己在過去世曾經侍奉過五百佛,當時他就已經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如今他就離開了富樓那尊者所說的二乘法了。當他迴向了正等正覺時,當下又重新悟得了本心,他又明心了。各位看看,遇到大菩薩就是這麼有福報啊!一剎那間就悟得本心。於是這位以及諸比丘們,就向 維摩詰居士頂禮,維摩詰居士因此又為他們說法,因為他們肯禮拜 維摩詰居士,那又表示他們已經遠離了聲聞心態的表相崇拜的心態,當然有資格可以證得大乘法當中,永遠不會墮入四相的勝妙法。

所以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說更深的法。所以經中說:【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個聲聞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可以幫人家證得解脫果,因為他是俱解脫大阿羅漢,可是他卻無法幫人證得本心,而且他也沒有能力加持聞法者觀察到他往世的宿命因緣,而 維摩詰大士他卻有這個功德力。這些比丘們,既然可以證得了本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這些比丘一定很歡喜,就會稽首頂禮 維摩詰的足下。稽首就是低頭的意思,他們不但低頭示敬,而且還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足下;頂禮居士足下,並不是每一個比丘都把他們的頭放在 維摩詰菩薩的腳下,而是說 維摩詰腳踩的泥土,他們的額頭觸地,那就表示他們是在 維摩詰的足下,這也就是感恩禮拜的意思。古人曾經為了這一部經典中這句話,提出抗議,認為不應該將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事相呈現出來,他們不喜歡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當然各位菩薩就可想而知啦!這個就是聲聞心態的僧人,他們心中所想的都是二乘聲聞的表相,學的也是二乘小法,這些人雖然外現凡夫菩薩之相,其實心中正是聲聞人。這些人往往會提出抗議:出家人不許禮拜在家人;那些提出抗議說:身為出家僧寶,為什麼要頂禮一個居士呢?他們心中認為 維摩詰大士是俗人,因為他身穿是俗衣,就不管他法上的證量了,而這個就是在法上目光短淺之輩。在這裡有一個問題要提出來,向各位菩薩問問:大家每天都在禮拜 觀世音菩薩,那祂算不算俗人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還留著長髮,頭戴著是天冠,天冠上面還雕著阿彌陀佛的立相,胸配瓔珞、手有臂釧,古時的 觀世音菩薩像還留著鬍鬚,身上所穿的天衣,那這樣到底算不算俗人呢?大勢至菩薩也是如此,文殊師利、普賢菩薩還有 維摩詰居士,以及當來成佛現在正在兜率陀天天宮當中的 彌勒菩薩,都是戴天冠、留長髮、穿天衣,那他們究竟是在家還是出家呢?各位菩薩要瞭解到,維摩詰居士是等覺菩薩,他與諸地的菩薩都居於聖位,那究竟能不能算是菩薩僧呢?所以俗與僧,在二乘法裡面純粹是從表相來說,但是若以在家身證得了四果時,佛也一樣吩咐阿羅漢們,要一起前往去供養那位在家的阿羅漢的舍利——也就是屍身喔!那在大乘法中更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在大乘法裡面是看你五十二位階已經修證到什麼地步,如果是在三賢位中,不管你身現出家相、在家相,那都是賢位菩薩;如果入了地,不管你是在家、出家,通通叫作聖人,都是佛的真子,都是已經是生如來家、住於如來家的真子,而阿羅漢們都不是佛的真子,就如同客子、螟蛉一般。所以在大乘法中,從來沒有在家身、出家身的分別,只有聲聞法中才有在家與出家的分別,這一點各位菩薩要好好理解,這就是大乘法作為弘法的事相上,與部派佛教的聲聞法不同的地方。

古時有一位法師,為了提問的人解釋這一段經文,他的註解中有這幾句話:【入道恩深,碎身莫報,此諸比丘方行大道,豈存小儀?】(《維摩經略疏》卷5)這個意思是說,這些比丘們由於 維摩詰居士而開悟了,證得本心了,才能夠進入大乘佛道中,那這樣的恩德很深廣的啊!所以「入道恩深」,這樣的恩德「碎身莫報」,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報不了 維摩詰居士對他們這樣的大恩德啊!然後這位法師接著又說:這五百位比丘們他們方才入道,剛想進入大乘佛道中繼續修學,哪裡還存心注意這小小的禮儀呢?道理就在這裡,這就是說,大乘法特別異於二乘法的所在,這與聲聞部派佛教的觀念絕不相同啊!大乘法的出家人,是以實證的內涵來作分判的標準,完全在心而不在身,就看你是心出家、還是身出家。二乘法不然,二乘法是以身出家為主,所以在二乘法中出家的話,是依於二乘戒,也就是依比丘、比丘尼戒,而出家的話,那只是一生受,是以一生一世的身相與壽命作標準,死後就沒有聲聞的出家戒存在了。所以聲聞律儀中的出家戒,只是一生受,不是盡未來際的,所以它是身戒,不是心地戒;菩薩戒是屬於心地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只有菩薩戒裡面,譬如梵網戒、瑜伽戒才是心地戒,菩薩戒如果是優婆塞戒,那又只是身戒了,同樣是一世受,死後戒體也就滅失了,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與在家的分際,是要看你是心有沒有出家,心出家了就算是出家,心沒有出家那還是在家。因此這五百比丘,如今是身出家了、心也出家,這種入道恩德,粉身碎骨也難以酬報,所以當然要跟大士頂禮啊!雖然 維摩詰居士是頭戴著寶冠、留著長髮,穿著很華麗的在家人衣服,五百比丘們還是得向他頂禮,頂禮了以後當然就有好處啊!因為他們頂禮了居士,一來表示他們對於第八識妙法不退、以及對於本心如來藏起了忍法,心得決定而安住了,二來表示他們已遠離了四相,所以已經不落入在家以及出家相當中,已有能力進修更勝妙的法義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宣說更勝妙的法,也就是要進一步攝受他們不退轉,讓他們更深入地體驗,讓他們更深入地了知。這五百比丘聽完了 維摩詰居士的開示,就對無上正等正覺不會再退轉了。富樓那尊者當時跟著在旁邊聽,其實也是白聽一場,因為他根本沒有證得本心啊!所以他無法了知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勝妙的法,他所能聽懂的只是其中與二乘菩提有關的內容。所以這時他向 佛說:「我想到了這一件事情,因為我們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人家的根器,遇到大乘根器的人,我們也無法為他們說法,所以我們聲聞人不應該說法,應該讓菩薩來說法。由此看來,我富樓那雖然是聲聞羅漢中說法第一,但是還是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的病。」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各位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