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貼 這個世界的癰一切漏是什麼?96541583_2877618792471215_43009626408484864_n.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71-a16_042

第42集

五陰與五盛陰之差別

 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上一次《三乘菩提——阿含正義》(一)之中,已經先探討了「識陰不能去到後世」的原因,提到了在阿含諸經之中,常常可以看到【識,因緣故起。】~《中阿含經》卷54,說的是識陰六識都是「有緣則生,無緣則滅」的因緣所生之法,而不是常住不滅的。今天接下來探討「五陰與五盛陰的差別」的這一個部分。

探討「五陰與五盛陰的差別」,它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一些有因緣而開始學佛的人,雖然心中也想要了生脫死,然而卻又不去瞭解五陰的內容,特別是識陰的生成,是:【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中阿含經》卷54換句話說,若是沒有所緣的根、塵,就不會出生,而且也是一世一世都不相同的。所以,不但墮於五陰之中,乃至是深入地貪著五陰的種種而不自知,當然只會「生死相續」而不可能了生脫死了。

為了證明以上所說的道理,舉《中阿含經》卷28之中的一段經文來作說明,但是因為經文的篇幅比較長,在這裡就分段而舉示其意涵完整的經文:【此比丘正説者:「於此生中,觀此、覺此,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云何比丘正觀耶?比丘者:知六更觸、知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眞,是謂比丘正觀也。云何比丘覺?比丘者:知三覺(三受)、知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眞,是謂比丘覺。】

世尊藉著為比丘們説法的機會,要讓大家瞭解到:「此生之中,觀察、覺悟這個法,原來不知生死癰瘡的根本,觀察以後就能具足了知生死癰瘡的根本。」所以接著說明,正觀就是説:要了知六塵是如何被接觸與領受,六塵熏習的種子是如何積集的,以及其熏習以及滅除的道理;知道六塵中的種種韻味,明白六塵熏習領受會產生什麼過失,而會引發生死的災患,這樣子就知道了出離六塵熏習,遠離六塵的種種法要;以這樣子觀察所得的智慧,而很眞實地了知,這才是比丘們應當有的正觀!那什麼又是比丘們應當有的覺呢?就是要知道三覺的内容,三覺的内容也就是三受:苦受覺、樂受覺、捨受覺;也知道三受知覺的熏習種子積集,以及應當要如何滅除的道理,知道三種受覺的韻味,知道了眾生對三種受覺的韻味生貪而生起的過患,也知道對三種受覺生起貪的出離法要;以這種觀察的智慧,而真實地了知,這才是比丘們應當有的正覺!這一小段是 世尊為比丘們所開示應有的正觀與正覺。

接下來,《中阿含經》卷第28同一段經文中接著說:【云何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比丘者:知有愛滅,拔其根本,至竟不復生,是謂「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癰者,謂此身也:色麤四大,從父母生;飲食長養,衣被、按摩、澡浴、強忍,是無常法、壞法、散法,是謂癰也。癰本者謂三愛也:欲愛、色愛、無色愛,是謂癰本。癰一切漏者,謂六更觸處也:眼漏視色、耳漏聞聲、鼻漏嗅香、舌漏嘗味、身漏覺觸、意漏知諸法,是謂癰一切漏。】世尊接著開示如何是「比丘不知生死癰瘡的根本,觀察了以後具足了知生死癰瘡的根本」?比丘們若是這樣子的狀況:了知自己對色身,對六識身相應的苦受覺、樂受覺、不苦不樂受覺的貪愛已經滅除了;已經把對於自身以及三受的貪著根本拔除了,確定以後絕對不會再出生三受覺的貪愛了,不會再出生對色身、六識身的貪愛了,這才是「比丘不知癰本,然後具知癰本」。

那麼,「癰」與「癰本」又是什麼呢?世尊開示說:「所謂的癰瘡,説的是這個色身:是物質之法合成的四大之身,是從父母的助缘而出生的;要從飲食生長養護,也需要有衣被、按摩、澡浴,更常常需要強忍種種不可愛的境界觸;而色身是無常之法,是將來會壞、會散的法,這就是所謂的生死癰瘡。然而生死癰瘡的根本,其實是三種貪愛: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愛,這就是所謂的生死癰瘡的根本。」說明了「癰」與「癰本」之後,世尊又接著開示說:「癰瘡就是一切有漏的意思,説的是六種覺受的處所:喜歡看見色塵就是眼漏,喜歡聽聞音聲就是耳漏,喜歡嗅到香味就是鼻漏,喜歡品嚐食物的味道就是舌漏,喜歡身體的種種覺觸就是身漏,意漏就是不斷地想要了知六塵諸法,這就是生死癰瘡的一切有漏法。」

這樣子瞭解了「癰」與「癰本」的道理,當然是與探討「五陰與五盛陰之差別」,是有一定的關係的。當今佛門之中的狀況,等一下再來說明,先從一般的世間法來看看,到底我們生活的狀況是怎麼一回事兒?我們從小以來,一直在各種不同的教育階段中被教導說,「要肯定自我、展現自我、發掘自我、扮演自我」,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啊!問題是:「什麼是自我?」自我假如是一成不變,這個時候再來談肯定啊、展現啊等種種情況,這才有進一步的意義啊!然而,自我是一直在改變的,自我是因為有外在的五塵,相對才顯示而呈現出來的;而外在的五塵在說什麼呢?以人間的環境、現有的環境而言,就是在說家庭、眷屬、課業、工作、國家、世界等等,以這一些外在的環境,而說「我」是家中的什麼人,生活的習性是怎麼樣,職業人品的尊貴與否,自己的人生、世界觀又是怎麼樣、怎麼樣。那這樣子看下來,「自我」真的是「色麤四大,從父母生;飲食長養、衣被、按摩、澡浴、強忍,是無常法、壞法、散法,是謂癰也」;因為,一直都隨著環境不停地在改變,本質上就是「癰」。而在癰的本質上,眾生又因為業力以及無明的緣故,一者無可奈何要朝九晚五,再者還要「調劑、消遣」,其目的無非是要不停地追求,乃至是更期待可以「明天會更好」。這都是因為被教導說:「每一個人應當從小就要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而且也被教導說:「要做好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癰本」。

而這個世界的「癰一切漏」是什麼呢?要「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結果,就有可能是每一天都打扮得光鮮亮麗啊!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而且目光總是在看喜歡看的景色、器物上面,乃至是不斷還互相討論著一切認為是有趣的人事物等等;有了這一些貪著之後,不想要再生死相續,那都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說,其實一般眾生都一直很受用「繼續地生活下去」,所以才會有「永續經營」的說法出現了;那這其實就是什麼?生死癰瘡的一切有漏法。然而,這是一般沒有修學佛法的眾生所會有的正常現象,因為都只知道「生活」及「生命」,所以在此就只是敘述其狀況,加上多多少少為其施設一些方便,未來久遠世之後才有得度的因緣。

在《中阿含經》卷58之中,毗舍佉優婆夷往詣法樂比丘尼時,有著這麼一段的對答:【(毗舍佉優婆夷)復問曰:「賢聖!云何滅自身耶?」法樂比丘尼答曰:「色盛陰,斷無餘;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覺、想、行、識盛陰,斷無餘;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是謂自身滅。」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復問曰:「賢聖!陰,説陰盛。陰,説盛陰;陰即是盛陰、盛陰即是陰耶?為陰異、盛陰異耶?」法樂比丘尼答曰:「或陰即是盛陰,或陰非盛陰。云何『陰即是盛陰』?若色,有漏有受;覺、想、行、識,有漏有受,是謂『陰即是盛陰』。云何『陰非盛陰』?色,無漏無受;覺、想、行、識,無漏無受,是謂『陰非盛陰』。」】

這一段的對答,是偏在解脫道上面而說的,簡單地說明一下。毗舍佉優婆夷先問說:「如何滅掉自己呢?」解脫道是要滅掉五陰的自己,而不是還要保留五陰自己的任何一個部分,用這樣去入涅槃的;用這個樣子想要生生世世相續地存活,這是錯誤的知見,這樣子是永遠沒有辦法斷除我見,更何況是入涅槃呢!法樂比丘尼答覆的內容不就是這樣子嗎?要對於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興盛生起以及運行,已經斷盡無餘;對於其執著,已經捨棄、吐出了,沒有絲毫的留存,已經沒有貪染,滅除了貪染,煩惱已經止息而滅沒不見了;這樣子才是涅槃的法。毗舍佉優婆夷又問說:「陰被說為『盛陰』,那麼,陰就是盛陰?盛陰就是陰嗎?」她想要問陰與盛陰是否有不同之處?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有時候陰就是盛陰,有時候陰則不是盛陰。假使五陰是有漏,而且有覺受的,那就是五盛陰;若是五陰是無漏,也無覺受、貪著的,這就是說『五陰並不是盛陰』。」

所以,從這段對答之中,並對照 世尊所開示的「癰」與「癰本」,知道若能經由確實的觀行而把我見與我執斷除以後,那麼他的五陰雖然繼續地存在,卻只能稱為五陰,已不再被稱為五盛陰了,因為其五陰已經不是熾盛而不能滅的。如今,再來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之中,就可以知道一般眾生其實是具足五盛陰的。譬如說,某甲正在演唱一首歌曲,可以常常看到的是說,當他在唱某一個段落的時候,很專注地詮釋他的表情跟音聲,強烈地領受,他很想努力表達其韻味的時候,這正是多分地沉浸於受陰以及想陰跟行陰之中,當然也免不了會有色陰以及識陰的配合,這不就是五陰熾盛,而說其正是五盛陰嗎?那麼聽某甲唱歌的人呢?只是在表面上有著一個欣賞與表演的相對關係,依然是免不了其五陰是有漏,也是有覺受、有貪著的,都還一樣是五盛陰。那從這樣的情況,我們再來看看當今或者是有人在唱聖歌,或者是佛門之中在唱梵唄的時候,其內涵到底是什麼?那麼各位觀眾就可以藉這個因緣,加以觀察以及思惟了。

再者,現今佛門之中有大小善知識教導大眾說:「要把握自己、做自己!」且說前面已經提過的問題:「什麼是自我?」那這一位大善知識應當要進一步教導大眾,大眾也才能夠「把握自我」嘛!可是,若真的把「自我」是什麼說清楚了,那還是離不開 世尊所說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結果,忙活了一場,想要「把握自己」的時候,正是落在 世尊所開示的「癰」與「癰本」之中,正是具足了五盛陰。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將來你假如再看到假名善知識開示的時候說:「自我的肯定、自我的成長,最終的目的在於自我的消融!這樣子才能夠達到智慧無邊、慈悲無邊,完全沒有煩惱的境界。」你就會知道那只是誤會一場啊;對啊!既然最終的目的在消融於自我,那麼一開始的肯定與成長,到底所為何事嘛?

又有善知識教導大眾說「要放下負擔,邁向生命」,還說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一切煩惱都要放下」。每一個人今世的「負擔」各有不同,單說「邁向生命」這件事情,因為想要生命的過程中,一直都很完美或是如意,那這豈不是多分落在行陰之中?這仍然是落在五盛陰之中啊!

所以你看看,真的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啊!就好像是這樣子,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被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遮障的緣故,一般人對於五陰的內涵都是不瞭解的,多是深入地貪著五陰的種種而不自知,那就是墮於五盛陰之中;因此,才會有不斷的生死相續。而一切學佛人當前首要之務,是對於初果所觀行的五陰以及五盛陰的差別的瞭解,才有可能確實地斷除我見,而不是誤會以後自以為已經斷我見,乃至進一步可以獲得大乘真見道的因緣。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