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忍辱的部分2。.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38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3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裡?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跟各位談談: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哪裏?

要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想要請大家先一起來思考一個相關的問題:在家學佛容易?或者是出家學佛容易?所以理當先要來思考一下,在家與出家的真實義。可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有人以已經出家的身分,或者是說以世俗上表相的在家與出家來討論。可是,今天我們希望說,純粹依佛法上的義理,乃至可以兼顧表相上的攝受眾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來作說明跟討論。

「出家」這個詞,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與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頭、著染衣,當然這個染衣是指壞色衣,而不是光鮮亮麗的衣服。因爲,先要有一個出離種種三界煩惱的表相上的示現,所以進一步才能夠除去三界的煩惱;那這個部分初步的是要指證解脫果,初步的至少要分證初果向,這樣才叫作出家。

我們先來看看《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的一段文字:【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表面上看起來,維摩詰菩薩好像有一點在跟 佛唱反調的味道,其實不然。佛的說法一向就有很多層面,所以才會有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這個事實。當然,出家一詞有著出世俗家與出三界家的差別。出世俗家的同時,應當徵得父母乃至配偶、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證出家法,卻是心地法門,它是不著外相的,它只論說是不是已經心得決定。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願上發出家心,乃至說發現親證法界實相,進一步決定承擔世出世間法,這是在心地上證。所以這個意涵,其間的意涵跟前面是沒有矛盾之處。

又比如說《大莊嚴法門經》卷下裏面這麼講:【文殊師利言:「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爲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爲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爲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二)

文殊師利菩薩更是從法的親證與否來說出家與在家,目的就是不要大眾只從身相上來說,並且進一步希望能夠提升眾生對在家與出家真正意涵的認知。這就好像說,佛度五比丘證阿羅漢道之後,世間開始有了僧眾,所以就說,開始有佛法僧三寶。佛的證量我們姑且不說,因爲現在已經有很多衆生是錯誤去領會的,乃至於說是故意去攀緣而淺化它。即便是「僧」這個字的定義,也已經有很多混淆,當然也就會產生種種的誤會。五比丘一一均爲僧,當然合起來就叫作僧眾,當然位在三寶之數。請問到底以何爲僧?以現剃髮、著染衣的相爲僧嗎?從表相上來看,這當然也是對的,但是這樣的定義卻只限於表相上的僧寶;可是 佛所說的僧更重於法的親證,就好像說,五比丘其實是證阿羅漢道的。爲什麼這麼說?

我們再來看看《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九卷裏面 佛怎麼说的:「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四雙八輩指的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所以這樣看來,實證佛法的僧,他的最低層次至少是要初果向,是要從法的實證上來看。

又譬如《佛藏經》卷上裏面這麼講:「於佛法中成就身見,不在僧數。」(《佛藏經》)卷一)因爲於佛法中成就身見,也就是說身見是斷不掉的,當然就不能稱爲僧。但是,可不要把身見這個身只侷限在色身上面,因爲執取六識身常住不滅也是身見所含的範圍。而斷了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也會隨之而斷;三縛結斷了以後,位入初果。所以,其所說的僧也是從法的親證與否上來定義。同時,假如把四雙八輩再加上辟支佛向、辟支佛,相對於一般凡夫而言,就可以稱爲十聖。當然,這個部分是單從解脫道上的果證而言。

菩薩從七住位開始,也能如同二乘人一樣,於解脫果上至少分證初果以上,乃至於說還有超過二乘人所不能證,而與二乘法所不共的部分,那就是親證法界實相。

因而,應當從能否基本的親證出家法來討論,乃至思惟說,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點。因爲不管所示現的身相是什麼,只要被虛妄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或者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舊是在家的狀況。

所以,自己取三界的種種法來束縛自己,而不是三界法所能夠束縛自己。再加上說,假如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可以為其作為依止,假如說這個人已經可以修得人天善法不墮惡道,那就已經算可貴的。然而,即使說都一直在人天往返,其實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說實在,這其實也不是一件可愛的事。所以,佛在《譬喻經》裏面作了以下的譬喻: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爲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諦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爲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王曰:「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譬喻经》)

我們常在五欲之家的狀況,就好像剛才《譬喻經》裏面所說的遊於無明長夜曠野的人,常被無常的惡象所追逐,往來於生死井之中。有時候學到了一點法,以爲可以對治生死之苦,卻仍然無法逃離黑白無常的掌控。因爲從無始以來,一向執著四大的假我,貪愛點滴的五欲之蜜,又加上被錯誤的知見所影響,那當然就與老、病乃至死,常相左右。要是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的話,可能就懵懵懂懂一生又過了一生。而在一世又過了一世之中,都是因爲貪愛那一些點滴的五欲之蜜,因而廣受了無量無邊的苦惱。好一點的話,可以有多一點的五欲之蜜受用,生在人天之中;可是多半的情況,也免不了三惡道之苦啊!

所以,應當求真正可以出離三界家的法,而不是只在身相上的示現來作文章。因爲的確有真正可以出離三界的法,祂是可以親證的;不是只是拿來作學術的研究。當你初步分證出家法以後,比如說初果向或是初果,雖然你在解脫果上的證量還不具足,甚至於說還仍然有貪、瞋、癡——那當然這是相對於二果的薄貪瞋癡而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貪瞋癡,當然就已經少了很多了——可是,你畢竟真正的已經看到解脫生死的路是要怎麼走了,而且也心得決定不會懷疑。當然,這樣邁向具足解脫的果證是可以思量的。這要看說,每一個人的加功用行差別,乃至說有的人是要七返人天才能夠出離三界。

但是,假如以這個爲基礎,再來進一步熏習世出世間法,也就是第一義諦的知見,當然就一定會是如虎添翼;因爲你一定會更加相信確定說,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假如說你暫時沒有因緣進一步來熏習第一義諦的知見,因爲也許世間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出世弘法;但是平常修的一分的福、一分的慧,這個時候卻好像有著超過於十倍乃至百倍的受用。這都是因爲對法的信心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狀況所可以比擬的,當然這種情況距離親證第一義諦就是指日可待的。

也許你會有一個疑問說:照你出家跟在家的定義,那麼看起來,出家證了出家法以後,好像就有一種讓人家覺得是修學事畢的感覺,畢竟你出家的定義是比現在佛門裏面的標準是高很多。依於現在佛門裏面的狀況,你當然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我要請你靜下心來思惟說:解脫道是不是在斷我見以後就真的已經修學事畢?其實,它後面還有斷我執跟斷我所執,還要進一步去進行。再者說,難道佛法就只有解脫果嗎?而聲聞人的解脫果,乃至說他證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脫嗎?以斷我見爲基礎而開始進一步去求參禪明心,那才是菩薩的七住位,後面還得要滿足十住位,然後十住位之後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等這麼多的菩薩階位,要一一去修證。這個初分證出家法,還真的是基礎而已!

如今先不要說到四果或是佛果,單單我們說斷我見以後,也就是說分證出家法,這個時候在修學佛法上會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們依著菩薩六度的道理,來跟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

首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時候,雖然也熏習過「三輪體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時候,一定也會猶豫不決,多多少少會生起一念說「我是不是要布施?」那當然在這個同時,就對將來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減損的,同時的功德的受用也難以圓滿。但是,假如你因爲斷我見的關係,能進一步去證三輪體空的一分功德,不但正在布施的時候能夠多分的捨下慳貪,再加上知道說,三輪體空的背後有一個萬法所依的本際以後,因爲更相信因果的關係,所以未來所得的果報會轉而更增勝,那真的是豈不妙哉啊!

你要是真的斷了我見,於疑見、戒禁取見同時也自知自作證,而隨之斷除。你於何種戒的施設是與解脫道有關的,已經能夠知其一二,不會再迷於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會初步的真正知道什麼叫作淨戒;也才能夠明白說,爲什麼它可以讓眾生邁向解脫的原因。這個時候,你的持戒就會漸漸遠離以前那種受束縛、被約束的狀況,而更能夠歡喜而輕鬆的持戒。從此之後,於淨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當然,這樣一世一世的惡因緣就會越來越少。這難道不是說因爲這樣而使道業突飛猛進的原因嗎?

忍辱的部分。以前在修忍辱的時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經火冒三丈了,卻要努力的跟自己說:忍耐,忍耐!可是,從真正斷了我見以後,你會現觀到說,生氣的我、貪心的我、愚癡的我,種種的我竟然是虛妄的;乃至於說,在貪瞋癡的對象或是境界也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無明火頓時會減損乃至消滅。那這一種不忍而忍,你得要親自去體會一下,才會知道它其中的妙處。

以前在修精進的時候,能夠克服外在的寒暑、遠近等等,可是最難克服的就是什麼?「我受不了啦!」這就是心理上最大的障礙。一旦斷了我見以後,你現觀到蘊處界的我是虛妄的,雖然你還是要受限於色身的種種狀況;但是你這個時候,因爲爲了法而精進的心,卻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我」所可以比擬的。

在還沒有斷我見之前修於禪定,總是會看見自己有種種的妄念,那就只好如石壓草的一樣,去把那些妄念止住。那多半是事倍而功半,在禪定上的熏習跟修持,就沒有太大的進展。斷我見之後,不但可以發現說,自己要一念不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可貴的是,你進一步知道,到底爲什麼會是那個樣子。從此以後,真正知道禪定的道理,這個時候你假如先把自己的習氣、性障隨分去消除,那將來到了該修禪定的階段的時候,自然就會事半功倍。

真正斷了我見生起的智慧,是讓你可以逐漸瞭解如何邁向具足解脫的道路;同時,你不再會懷疑說有大乘法,也不再敢懷疑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除非說你斷的我見,不是很真確的斷我見。因爲這個時候,你一定會很清楚的看到,假如沒有如來藏,不要說證阿羅漢果,就連證初果也是不可能的,因爲我見一定會斷不掉的。

因此說,不管外表所表現的身相是如何,只要繼續在五欲上去貪著,就是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所以,這個在家學佛容易或者出家學佛容易的問題,應該就已經有一致的答案了。

今天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