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雖然從小聽到大,但只要有人重提這件有情有義的故事時,總會讓聽者熱淚盈眶頻頻拭淚。
民國三十六年青年軍先行來台,一群十幾二十歲的大男孩,心中對國家未來是充滿了希望與熱忱。在台期間他們被分發到全台各地教學,他們只會說國語與自己出生地的方言,和當地居民溝通有著一層隔閡,初期生活適應十分地辛苦。
期間有的人堅守反攻大陸一定會成功,期望著反攻回鄉探望父母與妻兒,等到最後孑然一身至老,終未能如願返鄉;有的人等了四十載,才拄著杖蹣跚地踏上回鄉路;有的人落地生根有了一個新家,每個人堅守的想法不同,但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胡伯伯的故事是其中的一個典範。胡伯伯在大陸已娶妻生子,他堅守的是對妻子忠實與對家庭的責任,也盼望能早日回鄉探視父母。胡伯伯平日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都在自習進修,是一位認真上進的好老師。一位同來台的同袍,在台灣娶妻生子,因感染肺癆,花盡積蓄救治依然回天乏術,臨終前懇託胡伯伯照顧其家人,好讓他能安心地放手走。
這一承諾照顧同袍遺孤,一轉眼就是二十餘載。期間為了照顧同袍遺孤,胡伯伯把租來的房子只留一個自己睡覺空間,其餘的地方讓同袍遺孤一家人居住。胡伯伯賺的錢全都和同袍遺孤全家一起花費,看在別人眼裡都認為胡伯伯傻到有剩。
同袍妻子衷心感謝胡伯伯的付出,也努力自食其力,只要有工作做,即使天未亮就要趕路上工,她也從來沒有喊聲累,為的是要撫養四個孩子長大,她長期過勞與營養不足,孩子們尚在就學階段便撒手人寰。同袍妻子生病期間也是胡伯伯一手照顧醫藥飲食。
胡伯伯此時更是孩子們唯一的依靠,幸好四個孩子都懂事爭氣。胡伯伯僅僅是父親的同袍,他們之間沒有一丁點的血緣關係,但生命與生活體驗過程中,他們之間的情感比親血緣關係更親密。
孩子們長大了,個個都有一份好工作,他們視胡伯伯為親父親,在日常生活照顧胡伯伯,讓胡伯伯享受含飴弄孫之樂。胡伯伯年老時,適逢台灣解嚴,孩子們陪著胡伯伯踏上回鄉路,胡伯伯終於看見了久別的家人,那一刻,壓在胡伯伯心底深處四十年的牽掛,終於得到釋放,在胡伯伯臉龐上汨汨滾動的淚珠,每一顆都是珍貴的珍珠。
胡伯伯為妻子、家人堅守四十年歲月地忠實與責任,也承擔照顧同袍遺孤付出一輩子的辛勞,胡伯伯心中對妻子、家庭與同袍,堅守秉持地忠實、有責任、有承擔的情操,世間難得,胡伯伯這一篇歷史寫得扣人心弦,寫得「有情有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