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菩薩寧願對眾生起貪而不可起瞋.jpg  

 

1)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359152745

✪生活中的佛法~瞋

有關菩薩們所犯的貪、瞋行為,到底孰重孰輕,經典中 佛陀有為佛弟子們明白的開示:

《菩薩善戒經》卷1〈1 序品〉:

「優波離言:世尊!犯有三種。一者貪。二者瞋。三者癡。菩薩所犯何者為重?何者為輕?

佛言:優波離,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貪,如是菩薩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緣毀戒,是名破戒。何以故?

優波離!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

優波離!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貪結難斷不名為重,瞋恚易斷名之為重。優波離!難斷非重,菩薩常有易斷重者,乃至夢中尚不為之。」(CBETA, T30, no. 1582, p. 962, a13-22)

優婆離就佛弟子對貪、瞋、痴犯下的業行,請示 佛陀,到底這三種違犯,何者為重?何者為輕?

佛陀開示:諸菩薩縱使犯下如恒河沙數之多的貪愛業行,仍然不算是毀戒;但是如果因故而犯下了瞋行,就算是毀戒破戒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內心一旦起瞋,怒由心中起,惱恨當下失去理智,貿然惡作,自心也就捨離眾生了;同時由於瞋恚相的現形,惹惱眾生,也使得眾生捨離而不想再學佛。但是有貪愛心自然不捨眾生,雖屬貪欲心,卻能與眾生同事之中産生情誼,讓眾生喜於親近,而能護佑眾生,未來因緣成熟時就能順勢地「以佛法的究竟利生道理」教導群眾,使眾生願意跟著學佛。所以說,以佛法攝受眾生的角度來看,若菩薩有貪愛之心,對攝受眾生來說並不能算是煩惱;倒是對眾生起了瞋恚之心而觸惱了眾生,使眾生因畏懼瞋恚的緣故而遠離佛法的修習,無法安置眾生於佛法中,無法攝受眾生;菩薩若不能攝受眾生,就是不能攝受自己未來的佛國淨土,進而妨礙佛道的修成,這才是菩薩道行者的煩惱。因為這樣的緣故,如來在經中教示,貪欲的煩惱雖然難斷,即使犯了貪欲的業行,是不名犯下重戒;反之,瞋恚心雖然易斷,然而一旦犯下瞋恚的過患,就是毀戒、破壞了戒,乃至在夢中都不能犯瞋。

祝願菩薩道侶們在學佛的道路上順利無礙,超劫精進地往前邁進,謹以這幾句話共勉之:

「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

2)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04804014
✪生活中的佛法~對治「瞋」只是佛法中的「次法」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麼一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以為這就是佛法全部的修行;然而近來在上「佛藏經」的課程時,有很多眾多學佛人以為的佛法,都被佛陀一一的破斥,佛陀開示說,那些普傳的被認為「正教」的,其實是「邪教」;例如以息滅貪瞋痴三毒來說,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開示的:

《佛藏經》卷1〈2 念佛品〉: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於此法中云何為惡知識?云何為善知識?」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當觀身,取是身相,所謂不淨。當觀一切諸有為法,皆悉無常,觀一切法空、無有我。比丘!汝當取所緣相繫心緣中,專念空相,當樂善法。當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為令斷故觀念修習,謂為斷貪欲觀不淨相;為斷瞋恚觀慈心相;為斷愚癡觀因緣法。常念淨戒深取空相,勤行精進為得四禪,專心求道。觀不善法皆是衰惱,觀於善法最是安隱,一心修道。分別諦觀善、不善法,諦取相已,唯觀涅槃安隱寂滅,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為邪教,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我說教者不說受者。舍利弗!於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CBETA, T15, no. 653, p. 784, b1-19)

以上 佛陀在佛藏經的聖訓,提到「謂為斷貪欲觀不淨相;為斷瞋恚觀慈心相;為斷愚癡觀因緣法。」「如是教者名為邪教,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我說教者不說受者。舍利弗!於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

因為,若以「慈心對付起瞋心」的方法,這只是修學佛法之前方便的「次法」,但這些次法,只是佛法中的局部;修學佛法要從了解「本心如來藏」入門,而不是停留在上述佛說的次法用心,而沒進一步的轉進;佛陀在經中嚴厲的斥責,若有人以上述的方式來教導人們,就是惡知識,對這種增上慢的惡人,甚至一杯水都不要供養。

再來,「貪」與「瞋」,在聖教中說:「『貪愛難斷,不名為重煩惱』;但是『瞋恚心易斷,名為重煩惱。』」,就是說「斷貪」比「斷瞋」難,因為,就菩薩道而言,犯了貪愛,不算重煩惱;若是犯瞋,就是十重戒,眾生會因我們的瞋心而不喜學佛,這就斷了眾生的法身慧命。雖然學佛終究要斷貪與瞋的,但佛弟子深入法義時,就了解「瞋」這個法相,只是佛法中的「心所法」(「心王」的所有法)而已,談不到對於「真實我─本心如來藏」的正知,然而「瞋」是從「心王」來的,而「心王」有八個,所謂的「八識」,它們在佛法中的定位,是佛弟子們必須要學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