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生活中的佛法-言語.jpg  

 

請問您,喜歡話多的人,還是話少的人呢?

一般人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必然會回道:

「當然是喜歡話少的人!」

「為什麼?」

「因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在初、高中同學會裡,有一位同學,不太愛講話。

有次,在初中同學會裡,同學們東一句西一搭的閒話家常,這位同學只是靜坐在旁面帶微笑;另一位同學就說:「某某同學,您再不講話,就好像一尊雕像坐在那裡!」

另在一次高中同學會裡,這位同學也是幾乎難以開口,有次某同學就對她說:「你好像都在聽在觀察!」

然後,有次,高中班長就說,大家來輪流講個人近況,那位坐在中間、平常語多幽默、很是討喜的同學,就想要示範先說,於是班長就說:「您平常話說的太多了!現在從前面開始!」結果坐在第一位的同學竟是那位平常不愛講話的同學,她還是不知要講什麼!由於在來的路上,在捷運上碰到了一位也是要參加同學會的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就出手相救,把她們在上廁所時相遇的一段對話,講了一下。

 

所以說,沉默是金,還真留給人深刻的印象!

 

但是,這位同學,遇到了佛法,卻是一改常態,就開始愛講話了,因為她想:「菩薩都是直心的,都是可以溝通的。」所以心有所想認為對團隊好的就發言,都不察言觀色,孩子就跟她說,當兵時朗朗上口的一句話:「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

所謂不長眼,就是不懂的觀察時機,時而後言;雖然就算很勤勞的人,若不知講話的時機,也是會處處惹人厭;但是相對的,偷懶的人,他懂得說話的時機,就不會引起別人煩惱而惹人厭。

時機對時講話,是良言;時機不對而發言,可就造成不悅的氛圍!

然而關於言語這件事,在大乘了義佛法中,其境界就更甚深微妙了~~~

《佛藏經》卷1〈1 諸法實相品〉:「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眾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數。

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CBETA, T15, no. 653, p. 782, c18-28)

 

「「大乘法中的第一義諦「言語道斷」,被不少人說成「一念不生、無言」,若只是如此,則毫無生機!

這個微妙的法是:「非有言非無言!」」

 

若想知道這個「非有言非無言!」、「非有境界非無境界」的「上乘境界」,可考慮規劃今生來「正覺」一遊,由親教師們教導學人如何向自家中取寶、識得真相識,將保管您改頭換面不虛此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