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相念佛
【作者】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1993年3月
【書號】957-97158-6-6
【開本】32開,全書共4章,91頁
【定價】免費結緣,回郵10元台幣
線上文字閲讀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下載 | 購買指南
書摘
本書施設由淺入深之方便善巧行門,令殊勝之無相念佛法門易學易修,幫助念佛二十年而不得力者速入一心不亂境界,一生受用不盡。若有因緣,亦得藉此功夫眼見佛性。修成此法者,若具三福淨業,舍壽時隨意得生諸佛淨土。
導讀
行者此時若在路上行走,則見狗是佛、見人亦是佛。眼根所見莫非憶佛之念,而無佛號、聲音、形像。或於日常生活中,聞一切音聲,亦莫非憶佛之念,心中亦無佛號之音聲。佛說阿彌陀經所述「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此也。吾人在此五濁堪忍世界,雖無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圓通法門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時,聞一切喧囂之音聲,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無非憶佛之念。
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覺受達於頂點。若極精進之人,於六周內修習到此地步,則法喜極強烈,乃至踴躍不已。逢人普勸修習此一法門:慈悲心起,普願人人皆能由此法門得入唯心淨土或往生諸佛淨土。自知必能於臨命終時往生極樂,毫無猶疑。心中極為篤定踏實,不同一般學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參禪,此時已具備參話頭及思惟觀之能力,無門之門就在眼前﹔心大歡喜,便發善願:願一切佛子俱得由此無相念佛法門、親見無門之門。
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7%9B%B8%E5%BF%B5%E4%BD%9B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相念佛是指不藉助語言文字、佛菩薩聖號或形象,而直接以憶念的方式來想念一尊佛菩薩。因念佛時無形無相,故名無相念佛。根據《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記載,佛教正覺同修會將無相念佛作爲其修證體系的重要行門[1]。但此念佛法門其實出自淨土五經之一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並非正覺同修會所首創。《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些淨土宗大德也提倡此憶佛念佛之法門,如廣欽老和尚的念佛方式便是「心想憶念阿彌陀佛」[2]、淨空法師勸母親念佛往生極樂:「我勸她(即法師的母親):『你從今以後,把想我的念頭改爲想阿彌陀佛,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將來就能天天見面了。』」[3]等。
目錄 [隱藏]
1 持名念佛的三個階段
1.1 初生念
1.2 清晰念
1.3 出聲唸佛
2 修練方法
2.1 選定佛菩薩
2.2 體驗無相念
3 參考文獻
持名念佛的三個階段[編輯]
將佛號大聲從口中唸出稱為持名念佛,依照心念的轉折一般可以分成三階段。
初生念[編輯]
憶佛念剛升起,知道在憶佛,但尚無語言文字。無相念佛的境界就是在此階段。
清晰念[編輯]
心中已經形成清晰的語言文字佛號,但是不形成聲音從口中唸出。佛號心念心聽的境界就是在此階段。
出聲唸佛[編輯]
將已經在心中形成的佛號,以控制吐氣、嘴形及舌頭形狀位置的方式出聲唸出。持名念佛的境界就是這個階段。
修練方法[編輯]
選定佛菩薩[編輯]
修練之前先選一尊和自己較相應的佛菩薩,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都可以,只要較容易和自己相應。
體驗無相念[編輯]
實際體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內容中的「如母憶子」[4]境界,如心中升起清晰的語言、文字或形像,就把這些境界捨棄,念頭放淡,往前推到前述「初生念」的境界;如心中因為散漫而掉落其他雜念或無念的境界,就攝心再提起憶佛念。如此反覆念太清晰就放淡,念掉就提起,就能體驗無相念的境界並逐漸養成習慣,一提念就進入此境界[5]。
參考文獻[編輯]
^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ISBN: 957-9622-37-X,陳兵教授及鄧子美教授著, 現代禪出版社,2003 出版,繁體中文版,第七章「禪宗的振作」,第 357 頁。
^ 參見:周宣德《我與廣欽菩薩的一段因緣》。
^ 參見:淨空法師講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 大正藏《楞嚴經》卷五。
^ 即《楞嚴經》「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