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所謂的「僧寶——出世間僧寶」:指的就是四向五果——這通教菩薩所證的這個果位,還有三賢十地的這個大乘菩薩的所證。四向五果指的就是四種聲聞所證的果的向位,譬如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要實證之前,有向於初果的初果向,要進入二果之前,也有二果向,乃至進入三果、四果之前的三果向、四果向,這就叫作四向。那另外還有四果,那為什麼會多一個果而稱為五果呢?因為還有辟支佛果。因為辟支佛果是超越於聲聞,因為他所證的緣覺法、因緣法,是超越於聲聞,所以說他的辟支佛果也要加進去,所以稱為四向五果。如果他是聲聞,那這個四向五果就是聲聞,可是如果是菩薩的菩薩僧寶,那他就是通教的菩薩。譬如說他可能還沒有修學到別教菩薩的法,那他所證的四向五果就是通教菩薩所證。我們說三賢十地的大乘菩薩,他所證就是有別於通教菩薩、有別於二乘,他所證的三賢十地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十地。這個三賢十地或者是通教菩薩的四向五果,通通都叫作「僧寶」,而且這個僧寶是真正的出世間僧寶,是真實的三寶,而不是跟前面所說的世間的這個僧寶是一樣的。事實上他們本質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僧寶他可能是還沒有解脫,他只是依於三皈依戒,依於他的聲聞戒律,所以他成為僧寶,可是對於佛法果位的實修呢?他沒有。可是當菩薩他實證了四向五果或是三賢十地的這個果位的時候,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在僧寶裏面,真實的僧寶,也就是「僧」——出世間三寶中的僧寶,他的位階是高於世間的僧寶。
那出世間的僧寶,這個三賢十地,他的實證是完全依於他的智慧,而稱為「僧寶」,而不是依於他的外相。前面所說的世間的僧寶,他通常要依於外相,還有他的戒律,譬如說如果他受比丘、比丘尼戒,他就要剃頭著染衣,他要示現出聲聞相,所以這個時候他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這種外貌。為什麼?因為要表現出聲聞的解脫,那是為了表法。在這個世間的僧寶裏面,也有菩薩僧,他是不示現出這個出家相的。可是如果說他要稱為真正的三寶,他是要實證果位的,那表示說他才是真正的僧寶,而不是說他不剃頭,他也不著染衣,他也不持戒,而可以說為僧寶,不是這樣子。

那這裡所說的僧寶——這大乘的我們說的這個出世間的僧寶,他是因為有實證了佛法,他有果位,他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他就不依於外相。所以我們可看到一般的寺院裏面,在大雄寶殿裏面最中間的一尊就是所謂的 釋迦牟尼佛(祂是我們的教主),可是兩旁呢就有所謂的 文殊跟普賢。那 文殊、普賢(如果各位有仔細看的話,就可以看到在這個大雄寶殿裏面的 文殊、普賢)祂們都是現天人相,也就是他是長髮披肩,而且他是穿上天衣的,而且有瓔珞的。所以說在大乘的寺院裏面,事實上就是以這個菩薩僧,特別是顯現出天人相的這個菩薩僧為主的,也就是他是只受菩薩戒,而不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為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