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者:


『有一些學佛的年輕同修向我說她想離婚。


我罵她:「妳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生活上有什麼過不去的?」


她說:「先生不好、公婆不好,特別是公婆難處。」


若她沒學佛,我就不說;既是學佛人,就要知道,人與人的相處,無論相聚一小時、一天或一輩子也好,都是過去生中的業緣,如果沒有緣,對面也不相逢。既然有業緣,就得承受,即使惡緣也要忍受,難忍能忍。


面對境緣會難以忍受,是自己沒有智慧,應當時時提醒自己,過失不在別人,而在自己。深記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婆媳之間難相處,學佛的媳婦要反省「婆婆並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如果能常作如是想,這是真正行菩薩道。時時改過自新,就能把過去生的怨結解開了。


若處處埋怨對方,老覺得都是對方的錯,自己沒有過失,心結越結越深,生生世世往返報復,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何不趁此時將結解開?有智慧的人能解開結,解開之後,從冤家的眷屬變成法眷屬,這多好!真的是自度度他,這就是菩薩事業。因此若遭遇到這樣的環境,要懂得這是行菩薩道的好機緣。


修行並不是每天光念經、拜佛、敲著木魚,那只是表面的樣子而已;實質是在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將無量劫來的恩恩怨怨化解,這才是真修行。


不但自己在此生要超越六道、十法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也要將自己的冤家債主一個個喚醒,幫助他們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的大慈悲心顯露出來了,這些冤家債主就絕對能得度,因為他與你有緣。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要有緣必定得度,無論善緣、惡緣都是有緣,所以都能度。


要是將一切錯誤都歸罪於別人、歸罪於外境,念念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這是我們最大的過失,也是一生修學不能成功的病根、病源。佛說,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諸佛如來-即使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唯有諸佛如來沒有過失。另一種是凡夫、愚人-自己有滿身的過失,他也不承認。除此之外,誰沒有過失?因此,過失不在外面境界,而是在自己。古德說「回頭是岸」,能回過頭來反省,這是覺悟、開悟了;反省之後,念念改過自新、努力向善,這是真修行。


佛法的真實利益,就在此地求,要真誠、要恭敬;「敬」是敬人、敬事、敬物、敬業。誠敬心大,得的利益大;誠敬心小,得的利益小;沒有誠敬,什麼也得不到。這就是印祖告訴我們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若是真誠、恭敬到極處,你就能全部得到,這就是宗門所謂的「明心見性」。


《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教眾生得真實利益,就是教眾生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然後在事相上才真正能看破、放下。「看破」是徹底明白,「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才能過得自在、隨緣,念佛就絕對得生淨土。』




網友:讚歎師兄菩薩想利益 同修的心意,但是 很多人就算念佛很久了,可是就是放不下,為什麼呢?
如石壓草的修行方法,是無法究竟經得起「歷緣對境」的種種檢驗的。


因為沒有學到 佛陀所教示我們真正放下的真實義理。



總之,很多人學佛都被大名師教以「放下」,但是不少人說「就是放不下」啊;雖然念佛是很好,但是念佛是修福,若僅以念佛號用「如石壓草」的方式來壓抑一切的煩惱,如此尚未熏習到、學到 佛陀所教示的解脫煩惱的智慧,就沒有如實的智慧來究竟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塵境,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學到 佛陀所教我們 「放下」的真實義理。


謹提供以下兩篇文章供有緣人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844342
生活中的佛法~放下什麼?(上)

這個「放下」一詞在坊間佛教界已經流傳很久很久了;放下、放下、再放下,教導學人把所有對五欲六塵的貪、瞋、痴煩惱通通放下,就能開悟、就能有智慧了;甚至再更徹底地放下,就可以成佛了;無疑的,有關「人們」所說「放下」這句說詞,似乎已經成為學佛人能夠「覺悟以至成佛」的另類代名詞。
  
但是這個在「佛法修行」裡面極盡流行的「放下」一語,它真的是 佛陀所說的放下真義嗎?
 
敬請看下回分解!』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845034
生活中的佛法~放下什麼?(下)

朋友們!雖然我們已經學佛那麼久了,何曾真正聽聞 佛陀在經典中所教導的「放下的真實義」?

唯獨能「放下」現有的世間人人皆知修身養性的知見,下定決心願意提昇自己的佛法智慧,重新熏習如理的、可以令人解脫的「正確的佛法教導」,確實了解 佛陀所教導「放下」的內容,這樣方是真正佛法中的「放下」,能引領解脫生死輪迴,也才能往光明的佛道邁進啊!

讓我們一起如 佛陀的教導來實踐「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放身命處。」這段話特有所指,也是禪宗祖師語錄中對話之宗旨,「衪」才是我們在放下之後,真正可以歸依的主人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