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
對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寶,在佛前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發菩提心。


第二個層次的發菩提心是:
真正的發成佛的
心,而成佛是從明心見性開始,所以發求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第三個層次:
是願明心見性,並開始去修行
、去體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見了佛性,這叫親見自性彌陀,這才是真發菩提心。


發過第一個層次菩提心,就開始學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外,也可求蓮品高升;不要滿足於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
茲引述《華嚴經》卷十四記載:「無量無
數劫,菩提心難得,若能一心求,究竟無上道。設於念念中,供養無數佛,不知是方便,彼猶非供養。若聞如是法,諸佛從此生,無量劫受苦,決定求菩提。」
 
這是說明欲求菩提心現前,非常之難。要經無數劫,無三心二意、不散亂心、真發一心去求,最後一定可以究竟無上道。所謂「無上道」即「菩提」。「菩提」---這個不是東西的東西,又稱之為「真如」、「智慧」。


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個「真如」,它不變異、不生滅、不來去,所以說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間一切聖者之所求所証,無非這個「自性彌陀」,所以之為「無上道」
 
若有人修觀想,修到念念相續,且每一個念中都可供養無量無數十方諸佛,儘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這樣修行仍只是一種方便,則如此供養就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果我們聽聞有菩提心可求、有禮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獲得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究竟的菩提心。我們知道此法可以出生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一切佛都從此法而生。


我們如果能聽聞此法,即使無量數劫受盡很多辛苦折磨,我們還是要求此菩提。
 
菩提既然如此好,什麼叫「菩提」呢?
《大
寶積經》卷第廿七有段解釋為: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釋,是覺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也沒有眾生存在,也沒有生命,也沒有人,這個稱之為丈夫體性,這就叫「菩提」。一般人聽了會駭怕,本來活得好好地,學佛也學得快快樂樂地,現在要發菩提心,証菩提,結果這個菩提居然沒有我,那麼是誰來修菩提?沒有眾生,我又去度什麼眾生?命也沒有,人也沒有,一切都空,那該修什麼?何不拿刀抹脖子解決算了!
 
實際上,真實的意思是:「菩提」我們稱為「覺」,覺的本體,稱為「真如」,又稱「自性彌陀」,這「自性彌陀」、「真如」、「菩提」或「涅槃」,它沒有形象、色彩、味道,猶如虛空,卻非虛空;雖然畢竟空,卻非如虛空一無所有,這才是真實的有。因它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永遠不能毀壞;因它無形無相,眾生不知,以為會說話、能思惟的才是我,而落入「常見」,以為死了是身體死了,來生換個身體再來,無非搬個家而已,但這個是「神識」。人死了,神識也跟著消滅,另外還有個真如在,因誤會不知,以能知能覺的生滅心當做永不生滅的心,而變成「常見」。唯物論的人則說,人死後什麼都沒了,就如刀子和鋒利一樣:刀之所以鋒利是因刀子存在;刀子壞了,鋒利就不存在了;所以誤以為色身死了,人心就也壞了、沒了,這叫「斷見」。
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真如無形無相,所以生命不是真實的我,而是一個假相,既然生命是假的,當証入真如時,這真如本身那有個人在?所以說無命、無人。証到這個境界稱為「大丈夫體性」。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馴,遠之則怨。」這只是指一般女子。
佛法中所說的丈夫,則不是自表相上看。表相上的男人中有很多是女人,女人中則有很多是男人。例如:有人現男人相,但心中歪歪曲曲不乾脆,這就是男人女人;有人現女人相,但心很直爽乾脆,這叫女人男人。而「丈夫體性」是說沒有世間糾葛,証得真如,親見自性彌陀,永離男女二相,能夠開始斷除世間煩惱,這就叫「丈夫體性」。所以悟道的人都是丈夫體性;悟了的人雖然色身是女人,我們也稱之為丈夫,所以我們不稱之為師姐,而叫師兄,原因在此。
 
「菩提」又可簡稱為「覺」,這個「覺」從「真如」而來,「真如」就是一切有情眾生最開始的根本,也是最後的皈依處。它從來沒有變異,自無量無數生之前,到無量無數生之後,始終都是這個「菩提」。我們發心要成就這個境界,要証入這個境界,就稱之為「發菩提心」。
 
生命根源的實相就是「菩提」,「覺」就是「菩提」,所以
《大寶積經》又說:「如實
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

我們從以上解
釋中就知道,「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見「自性彌陀」。




《平實導師著作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43~4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