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成論》之第一小段所舉他家之說:【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此乃安慧師徒所主張者。針對安慧所主張者,《唯識述記》註解云:

 【述曰:此師[安慧論師]意說:「此欲等五,若一起時,必有餘四;相資之時,方[甫]作用轉,五必俱生;若一不起時,餘四皆不起。」 此安惠義,西方共責。論說四境能生欲等,如何此五定可俱生? 又:「若有境,非曾所受;但聞此勝名,即生希欲」,如何有念? 不專注故,如何有定? 不印是非,亦無勝解,故必不俱。 彼言四境能生欲等,約欲等五行相增說,謂欲但於所樂境增,故偏說之。非實於中無細餘四,故必相資。】 [ 0431a 29]

 語譯如下:【述曰:此師(安慧論師)之意乃是說:「此欲、 勝解、念、定、慧等五個心所法,如果有一個現起的時候,必定會有其餘的四個心所法隨同現起;五個心所法互相資用之時,方能有作用運轉故,所以五個心所法必定同時俱生;如果有一個心所法不生起的時候,其餘的四個心所法皆不會生起。」 這是安慧所主張的道理,卻是被當時西方所有的論師們所共同責備的。在《成唯識論》中曾經說過

「一:於所樂唯起希望。

二:於所樂、決定境中起欲。

三:於所樂、決定、曾習境起欲。

四: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界起欲。」等四種境界中,都各能出生欲心所法等,顯然是有時起一,有時起二,有時起三,有時起四,有時五法俱起的,安慧等人如何可說「此五別境心所法一定是同時俱起的」?

 而且,如果有某一種境界,不是以前曾經歷過的;只是聞說這個境界的殊勝名稱,就生起希望進入這種境界的欲心所,當知念心所不必一定與欲心所同時而起,又何必同時有念心所才能起欲心所?安慧如何可說五法必定俱起?

 又:正當心散亂而不專注的生起亂欲的時候, 如何有「決定性」的心所法同時生起可說?所以欲心所不一定會和定心所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起」的說法,是錯誤的。

 又:於此所聞之殊勝境界相,尚未經歷而無勝解, 不能理解其境界相是否為正確之境界,對此所聞之境界相,也還沒有勝解,雖然心中生欲而想親證,但並沒有「勝解」這個心所法出現,仍然可以有欲心所生起,所以欲與勝解這兩個心所法,也不必一定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起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五別境心所法,並不是像安慧師徒所說的一定同時現起。

 《成論》中所說的四境能生欲等五種心所法者,乃是約欲等五種心所法的種種行相,而作增說;這是說欲心所唯於所樂境界上才能起心增上,所以偏說四種境界相上生起欲心所的道理,是說欲心所只能在所樂的順心境界上面而增上生起,所以偏說之;並不是說確實在五種境界中沒有其餘的四種心所法,所以方便的說五法必定會有互相資助而生起的現象,並不是說五法一定會同時生起。】 所以五別境心所法,有時會同時生起,一時具足五別境心所法而共同運作;但這意思並不說五別境心所法在所有的時間都一定會同時生起,大多的時間是有次第性的或二、或三、或 四、或五的生起現行。由此可知,安慧師徒對意識相應的五別境心所法的了知,並不正確。意識覺知心的心所法尚且不能如實的了知,更何況是更為深細難覺的意根的心所法的了知呢? 意識與意根之心所法都不能了知,又如何能了知他所未曾親證的第八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法呢?由此可知安慧法師等人,根本只是一個未證二乘菩提的凡夫,當然更是未證勝妙的大乘菩提的凡夫俗子。像這樣不能如實了知三乘菩提的凡夫俗人,卻當起論師、造起論著而流通天下,以求世名而破大乘正法,用來誤導當時及後世廣大眾生,此種破壞正法的愚行,絕不是佛子應有的本分。

 

《正覺電子報 18 5~7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