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637-a16_015
第15集
出離觀與安隱觀(一)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前兩集節目中,我們說明了諸佛觀察眾生根器而有不同說法次第,以及大乘佛法是 釋迦世尊住世時所說完整成佛之道法,十方三世諸佛亦皆如是說。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諸佛都曾經修習過,而且會教導弟子的「出離觀與安隱觀」。大略來探究出離觀與安隱觀有何不同,以及二乘法有沒有安隱觀。
在《長阿含經》中,世尊曾經開示:過去七佛之首的毗婆尸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其一是安隱觀,另一個是出離觀。顧名思義,「安隱觀」的意思就是能夠讓修行者心得安隱的觀修法門;而「出離觀」則是可以讓修行者出離三界生死的法門。各位菩薩,您可知道在佛法修行中,什麼樣的法可以讓行者出離生死?又是什麼樣的法可以讓我們心得安隱呢?對了,二乘法可以讓修行者出離生死,而大乘法可以讓我們不必出離三界,就可以心得安隱。
在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第一輯,這一部分有關出離觀與安隱觀的開示,我們可以歸納幾項重點,以下概略來為大家說明。
第一、出離觀與安隱觀的差異。一般來說,出離觀有兩種觀行法:第一種是因緣觀,以十二緣起支細觀十八界法的虛妄不實,斷除我見、我執的現行,而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另一種是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現觀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我的虛妄不實,可以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等三縛結,證得聲聞初果;再依八正道修行,斷除比較深細的我見──也就是我執思惑以及我所的貪愛執著,因此而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由於這兩種觀行方法都是就世俗法的無常、空等來觀察,而所觀的結果是世間法道理的極成,因此稱之為世俗諦;而世俗諦是初轉法輪初會說法所說《阿含經》的內容,是二乘行者專修的解脫道法門。當然大乘菩薩也修出離觀,但是修觀的內容及範圍與二乘法所觀有所不同,除了二乘人所觀的五陰、十八界等或者十二緣起支之外,還必須親證及觀察諸法本母第八識如來藏。另外,由於大乘行者悟後,以如來藏為中心作更深細的觀察,而修斷二乘聖者所斷我見與我執煩惱,因此就有以下第二項的差異。
第二、大乘出離觀與二乘出離觀的差異。二乘聖者所證二乘菩提解脫果,因為斷除見惑與思惑而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然而他們只斷煩惱障的現行。菩薩則於大乘見道前,熏習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兼修二乘解脫道,因此悟後到入地前,至少可以修斷五下分結;入地後至七地滿心的一大無量數劫的時間,更進而漸漸斷除二乘聖者所未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所以,雖然初地以上菩薩都能夠斷盡思惑,取證無餘涅槃,但是由於大悲願的關係,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斷盡,而潤未來世受生的種子;這就是說,大阿羅漢必須斷盡思惑才能證滅盡定,三地滿心菩薩卻可以不斷盡思惑而證得滅盡定,故說彼菩薩留惑潤生。接著六地滿心菩薩固然已經證得滅盡定,具足俱解脫阿羅漢所證有餘涅槃,卻故意保留一分極微細思惑,以潤未來世的受生;而且六地滿心菩薩已斷除相應的習氣種子隨眠,因此可以捨離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的貪著,而世世行菩薩道;乃至七地滿心菩薩的念念入滅盡定,甚至八地菩薩於相於土自在,都因有方便善巧,能故意保留一分微細思惑而不入無餘涅槃。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諸地菩薩雖然也修出離觀,但是諸地菩薩的出離觀,進而更斷除了二乘聖者所未斷的習氣種子隨眠,因此他們的心境與解脫功德,是遠遠超勝於二乘聖者只斷現行的解脫道果。
第三、安隱觀唯有大乘菩薩證得。雖然三乘同樣都證出離觀,但是菩薩所證出離觀除了較深細外,還親證無餘涅槃本際真實如來藏,現觀如來藏心體無生無滅、恆常存在,全無五陰諸法剎那生滅相,又能流注出,生五陰等萬法,因此不像二乘聖者唯能滅掉自己而方便說入涅槃,其實並無二乘聖者入無餘涅槃,故說二乘唯證出離觀,未得安隱觀。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二乘聖者未證涅槃本際,只因聽受佛語,相信無餘涅槃中仍有本際獨存,並非滅除五陰十八界後成為斷滅空,因此二乘聖者斷除見思惑,捨報不再受後有,雖然是真實安隱,卻不是究竟安隱。因為他們不像菩薩,不但從因緣觀中觀察了知十二有支一一支的虛妄不實,更因為親證涅槃本際如來藏,而能夠確實觀察了知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是因為世世都有名色的出生,故而有每一世的生老病死等苦。
而名色之所從來,正是涅槃本際如來藏,眾生卻因為無明不斷,不知名色從如來藏出生,誤以為名色五陰是真實常住,尤其以為能知能覺的識陰六識是真實有的、永不壞滅的,而不斷地貪愛執著五陰諸法,一再造作取後世有的種子,因此世世不斷投胎受生取得名色,再受種種苦。故當菩薩依十因緣的觀行推究,而知名色確實從涅槃本際如來藏而來時,就如二乘聖者一樣,可以斷除蘊處界我真實不壞的一念無明我見;但是菩薩因為又親證本際之故,雖不入無餘涅槃,由親自證實如來藏真實不虛,故心得安隱。因此說,菩薩所證出離觀亦名安隱觀,而這樣的修行是以如來藏為所依來作觀行,而稱之為勝義諦,不像二乘人的世俗諦,只能觀五蘊十八界虛妄。也由於所觀有異,聲聞聖者雖然信佛語而可以證出離觀,然心中仍有罣礙,心不能安隱;而緣覺聖者雖然智慧較深利,可經由推理而知有涅槃本際,卻未親證,所以依然有罣礙,就不可謂安隱。因此只有菩薩親證如來藏,才是真實而究竟的安隱觀。
第四、出離觀與安隱觀皆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能證得。當二乘聖者在觀五陰十八界諸法虛妄不實,或者依十二緣起支觀行的同時,心中知道,滅除五陰的法後,並非空無所有的一切法空,雖然是信受佛語,或推理而知有一個本際法不斷不滅、真實存在,而了知滅盡五陰十八界後的本際獨存境界,並非斷滅境界,卻是要以這個正確知見為前提,才能真實斷除我見、我執,不畏懼捨報後滅盡五陰十八界後成為斷滅空,因此而能夠證得出離觀。各位菩薩,請您想想看,如果二乘行者認為識陰六識是真實恆存的法,那麼就會像現代信受六識論的某法師等人一樣,在觀行五陰十八界悉皆緣起性空,無一法真實存在的狀況下,就不能確定自己捨報時真的願意將五陰十八界全部滅盡,也就不能確定自己將來可以入無餘涅槃,也不能如 佛所說,於未捨報前安住在尚有微苦所依的有餘涅槃境界中。如此,二乘行者勢必無法自知自作證能出三界生死,就不能證得出離觀,因為會懼怕:如果捨報滅了識陰六識心,尤其是能思惟的意識心,如此不就成為斷滅空了嗎?甚至連睡覺都不敢睡。因此必定是有一個真實不滅的本際法存在,二乘行者才能由這個信念的確定,而可以在未來修斷見思惑的現行,於捨報時斷盡五陰十八界,不受後有。
而大乘菩薩的一切觀行,悟前是在心中建立真實有如來藏存在的知見而作觀行,悟後則是依所證如來藏作觀行,因此可以真實而無絲毫懷疑,確定如果自己將五陰十八界全部滅盡後,仍有如來藏存在,只是不再出生五陰十八界任何一法,故不現行於三界中。但是既然可以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又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不生不滅、不斷不壞,自己不入涅槃,如來藏就已經是恆住涅槃境界了,那又何必要滅盡五陰十八界而求涅槃呢?而自己每一世的出生,也都只是如來藏所顯現的影像,其實並沒有每一世的五陰自己在流轉生死,則何妨再取一個五陰身,用以修道、利樂眾生呢?大乘菩薩因為這樣如實現觀如來藏真實存在,故而不畏生死苦,願意世世再來三界行菩薩道。各位菩薩,二乘聖者畏懼生死而證出離觀、求涅槃,菩薩不畏生死而世世受生,既有出離的能力,又能安隱留在世間,都是因為有真實法如來藏存在的緣故。因此說,出離觀與安隱觀都因第八識如來藏而能證得。
第五、由大乘出離觀與安隱觀證明 世尊三會說法才是完整成佛之道法的教示。世尊在菩提樹下吉祥草上,初成無上正等正覺,由於觀察到此界眾生根器及福德都不夠,無法聽受 世尊所證無上微妙大法,因此欲入涅槃。然而在大梵天王等人一再勸請下,才同意住世轉法輪;可是思惟眾生不易信受唯一佛乘之法,故而施設三會說法。又為免 世尊入滅後的眾生,乃至後世眾生誣謗 世尊初成佛時只懂二乘解脫道法,大乘成佛之道法是後來才證得的,或者是誤將初轉法輪阿含解脫道法當作成佛之道法,故而初成佛時,於二十一天內頓說《華嚴經》,為諸大菩薩及人間根熟之眾生演說別教菩薩及佛的自證聖智境界,接著才在人間開始初轉解脫道法,度五比丘。但是初轉法輪所說,也只是四諦三轉十二行法輪,對四聖諦內容的開示、教示,教導憍陳如等五位如何證,及勸誘他們應證四聖諦;而在隨後的十餘年間所轉之法,是一再提示五陰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等道理。
以此來看,初轉法輪時期十餘年中所講的,確實是解脫道出離生死之法,唯能讓人解脫三界分段生死,不能讓人成佛。而真正成佛所應具的般若中觀及唯識一切種智的證得,及修學的次第與內涵,在阿含期間也都沒有詳說,因此之後一定還有二、三轉法輪般若中觀與唯識方等經典的開演。這個事實從現存大藏經中都可以查閱出來,也可以依這些經典內容看出三轉法輪所說之法是越來越深、越來越妙、越來越廣,絕對不是這位法師及一部分學術研究者所說的,二、三轉法輪的大乘經是後來演化創造而來的。
雖然如此,這位法師還是不能接受二、三轉法輪諸經所載,有第二會、第三會說法的佛教歷史事實,而偏又採信學術界不信佛、不修行,專重創見的學術研究者的考證、研究結果作為佛教史實,以之奉為圭臬;並以此邪見傳之於後進,誤導隨學者。這位法師曾經研究過唯識學的起源,探究的結果,認為「釋尊的教法,有曾經公開結集的,那便是聲聞乘的經律,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私相傳授,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這位法師的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公開結集的經典只有小乘經律,至於雜藏及大乘經,本來是在某一個小區域私下傳授,後來融入、加入學者的整理發揮,才公開流行。
各位菩薩,您相信這種研究結論嗎?不相信!我們也不相信。其實有關經典的結集,律部與經部的記錄有所不同,譬如在《般泥洹經》卷2所記載是:四阿含在大迦葉主持的第一次五百結集,就已經結集出來了,並非這位法師所說的只是傳誦,還沒有文字記錄。經文說:【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婬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文,當興行於天下。」故佛闍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般泥丸經》卷2)大意是說,在佛入滅後,眾弟子為了將佛所說法整理出來,大迦葉尊者選了弟子中四十位四果阿羅漢,隨從阿難尊者聽聞記錄了四部阿含(就是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與雜阿含);這四阿含的內容,有為貪婬者,或為喜瞋者,或者為愚癡無智者,甚至為不孝父母、不順師教者而作。四阿含經文各有六十疋素,當時比丘們希望寫下這些經文,可以弘揚興盛於天下,因此在佛陀火化的地方,自然生出了四棵樹,收集了樹皮分別書寫佛陀所說十二部經。這十二部經具備了經法、戒法及律法,在正法像法一千年中,能夠持佛經戒的人,之後都會生於 彌勒佛土,也都會從 彌勒佛得解脫,越度生死的流轉。這樣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來,第一次五百結集其實只是結集出四阿含,雖然他們把這次結集稱為「阿含」佛之法聚集傳承而來,頗有全部佛所說法之意。其實由現存的四部阿含內容來看,甚至以南傳尼柯耶的內容來看,都不是成佛之法,只是整體佛法中的解脫道的修行法而已;可說是 世尊的方便教、方便法,讓弟子們可以先證解脫果,先確定出離三界生死沒問題了,再引導他們進入佛菩提道來修行。
因此說,四阿含絕對不是可以成就佛道的修行法,當然一定還有真正成佛之道法的開示,也才可以說 世尊化緣圓滿,也才會入涅槃。否則就會如 平實導師曾說的,世尊必須再來娑婆地球受生一次,將成佛之道法演述完畢,才是化緣圓滿。可是 佛示現入滅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至今未見 世尊再來示現成佛,反而是授記這些遺法弟子未來將在 彌勒佛龍華三會中成就阿羅漢果。從這邊我們可以確認,第一次結集確實結集出四阿含,但四阿含不是成佛之法,之後還有真實的成佛之法會結集出來;不論是傳說的七葉窟外的千人大結集,或者是其他的結集,我們都應該以法義的內涵來判斷真偽,不應該以傳出的時間或傳出的地方來論斷。以現存的大藏經分量,扣除四部阿含以外的其餘經典來看,要說是由 佛滅後的弟子們,或後來部派佛教創造、演化或發展出來的,實在是高抬後人的能力了。
各位菩薩,想想看,基督教聖經也是經過長達一千多年才編集出來的,但是聖經的分量與大乘佛法的分量來比,其實是微不足道。以基督教信仰人口及他們的能力來看,他們難道編寫不出更多更好的聖經出來嗎?如果可以,為何不編?顯然是因為沒有法,所以編不出來。同樣的道理,大乘佛法如果是後世的佛弟子長期創造出來的,那麼表示後世佛弟子的修證、思辨、智慧、解脫功德等等,都超勝於 釋迦如來。各位菩薩,您認為可能嗎?不可能!或者說是由後來部派佛教演化出來的,這更容易看出來是不可能的。部派佛教各派各有宗奉的經論,如同前面已說過,四阿含只是大乘佛法中的一部分,只能出離三界生死,不能讓人成佛,這就如同前兩集說的,很久前的 彌樓揵馱如來正法期中的聲聞弟子一樣,他們不能信受一再受生而來的陀摩尸利、得念、耶舍、導師比丘的法,尤其是第五個百年的導師比丘所說法,他們完全沒有能力聽聞、理解、信受,更沒有能力破壞導師比丘說法,但是 彌樓揵馱如來的正法,也因為導師比丘捨壽不再來受生而滅沒了。因此說,判斷是否是真實的佛法應以法義的正訛為準,而不是法流傳的年代、或譯出的年代等等來判斷,才不會錯判。
各位菩薩,由這幾集的說明,您應該可以更加確定,解脫道法與大乘法都是 釋迦如來住世時所說的法教,只是考慮當時眾生根性而析分出二乘解脫道法,先讓弟子們可以證出離觀,相信出離三界生死是作得到的,相信 世尊所說法是真實可證的。因此,後來的大乘法唯一佛乘的開演,才是真實成佛之道的正修行,也才是阿含的真實義。全部佛法包含解脫道與成佛之道都函蓋了,而二乘法只是唯一佛乘中的一小部分,最多只能出離三界生死,修學大乘成佛之道法,才能心得安隱,又能出離三界世間的繫縛,卻可以不必滅盡五陰名色而世世行菩薩道,直至成佛。有關出離觀與安隱觀的詳細內容,請您繼續收看後續老師的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