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喧求靜」的學佛?  

喜歡修行的人,還真不少。

談到修行,常出現山邊林下靜坐的鏡頭,甚至有人長時間的打坐,練到身體挺直坐的不動,人家就會認為這個人修的很好--受這種知見的渲染影響,多數人想到修行,就是要到一個人煙稀少之處去靜修,從此拋家棄子、不問世事、遠避塵喧,去打坐或看經,甚而認為能閉關是有福報的,因為有人準備三餐送入關房給您享用,把你侍奉得週到,不必為日常瑣事起煩惱,只要在關房裡專事修行就好了。受這種修行方法的傳播與渲染,演變到後來,多數人談修行就有「怕喧求靜」的心態。一般人以為在世外桃園、青山綠水之間禪坐,使心沉靜,就會增長智慧,如果真是這樣,佛陀就不必示現在人間,修六年的苦行與禪定,然後教導眾生說:「苦行與禪定,不是修道的究竟法門。」

又如果偏於將心靜止,就是修行的全部,就能增長智慧,那就不會有 佛陀所說「外道五現涅槃」的修行歧路了:

常見外道或以未到地定之離念靈知心作為無餘涅槃境界,或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離念定境中之靈知心作為真實心故,謂可令如是離念靈知心常住不滅而獨存於無餘涅槃境界中,《楞嚴經》中 世尊斥之為外道五現涅槃。(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

 

另請參考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01539102

外道「五現涅槃」,是以五種現前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就可以親見的五陰境界作為不生不滅的境界,不離五陰境界,所以名為「外道五現涅槃」。這是因為覺知心還在,可以現前觀察所謂的涅槃中的境界相,所以稱為「現」。而這種外道所謂現前可見的涅槃共有五種,所以稱為「五現涅槃」。(正覺電子報 第98期 第10頁)

 

「外道五現涅槃」,都是在虛妄意識心上用心,都是外於自己真實心而求法,所以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平實導師的金剛經宗通(一)頁57~60頁中提到:『……這個真的不能怪學人們,都要怪那些假善知識。表相善知識亂教,所以學的人就亂學;亂教亂學幾十年以後,就變成現在的台灣佛教界這個模樣- -以定為禪。台灣如此,大陸亦復如是。……避喧求靜是佛菩提病。……原來推究到最後,病是善知識給的,是善知識有病而傳染出來的,不是禪病、佛菩提病,也不是學禪的人們有病。所以不要怕喧求靜,參禪時不要想離開喧閙的地方,也不必恐懼說:「我每天上班、下班,好多的事情要處理,都是世間法,一堆的煩惱,怎能開悟?」六祖大師不是說了嗎:「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你想要離開世間法去找菩提,就恰好是要找兔子頭上的角一樣,永遠也找不到。躲到山上去,永遠也悟不了佛菩提呀!反而不如下山來正覺講堂作義工,悟得還更快。我說的是真話,不打誑語。《維摩詰經》在卷二裡面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所以想要去求清淨法的人,一天到晚打坐求一念不生,希望什麼煩惱都不會干擾到他,這樣的人是悟不了的。蓮花那麼漂亮、那麼清淨,卻是從污泥中長出來的;你若是弄個很清淨的泥土種它,反而種不起來,枯死了,或都長不好,佛菩提就是要在煩惱中成長、發現。所以講到這裡,這個〈法會因由分。〉也該作個結束了,就跟諸位講一點:想要通達《金剛經》所說的般若,千萬不要求一念不生,千萬不要求可以坐入定境中,應當在一切煩惱事相中去尋求。』

 

回想起自己未進「正覺講堂」學正法之前,也是受了不正見的波及,總是怪外面環境太吵,無法專心打坐與看佛書,常起憎心對抗吵雜的來源,也與人家結下惡緣;由於當時一直要認取一個「靜」的「我」,所以對於吵鬧是極不能接受的;由於每天精進地拜懺自悔,可能消了一點業,有一天睡覺時,又被外來的聲音吵到無可奈何……突然反問自己:聲音是我嗎?如果不是我,為什麼我會身心都被聲音纏繞呢?是怎麼一回事呢?最後想到金剛經那句話:「若以色見我、若以聲音求我,世人求邪道,不能見如來。」………

但是當時並不如實知這句話的意涵,只是思惟著「聲音不是我,誰是我?我又是誰呢?」這個問題盤繞我好幾年,變成一個疑情;總算來到「正覺」,才將久藏內心的問題解決了,如今也不再那麼怕吵了。

所以說,為什麼學佛會「怕喧求靜」的,的確是被人嚴重誤導而造成的錯誤知見,雖號稱學佛,卻學不到真實的佛法,因為所學落在兩邊去了,這種「邊見」也是意識「邪見」所攝的「我見」。這是一般人不自覺中易犯的毛病,就如「怕喧求靜」而以定為禪的誤解,那就是落入這樣的陷阱:

《大法鼓經》卷2:「復次,迦葉!如有士夫,度大曠野,聞合群鳥鳴。

時彼士夫思(=畏)是鳥聲,謂有劫賊,異道而去,入空澤中,至虎狼處,為虎所食。如是,迦葉!彼當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入於大空斷見,修習無我,於如是如來藏諸佛常住甚深經典不生信樂。」(CBETA, T09, no. 270, p. 298, a7-13)

 

「喧」與「靜」是一體的兩面,一般人都是要捨「喧」求「靜」,卻不知外在環境不吵,而是自己心裡在吵,更不知我們都有一個從來「不喧也不靜」本自平等的「如來本性」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