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0106.jpg    

 

以下摘自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44

學佛釋疑(二)第44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究竟忙些甚麼?(四)

 

講到現在的話,觀眾應該能夠發現,「隨緣」其實只是一種實施的方式,它不能夠成為中心思想;你得要對眼前的緣熟與否、如何取捨,有了相當精準的判斷之後,才能夠說這個隨緣是好或是不好。同樣的,你必須對眼前的善、惡的狀況,要能夠分辨清楚之後,才能夠避免隨便的隨順緣分之後,就在不經意之間就犯下了許多的惡事。所以我們說,隨緣只是一個施作的方式,只是一個做事情的方式而已,它並不是中心思想;你得要有中心思想,才能夠來談隨緣。

 

當然,談到善、惡這件事情的話,我們順便也跟大家講,常常有人會聽到說,有些的學佛人就談到說:「我們真正在做的時候,真正要順應我們的本覺,我們要不思善、要不思惡。」這個「不思善、不思惡」,我記得應該是在《六祖壇經》裡面曾經見過。許多人就直接引用了《六祖壇經》裡面的「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事情來說明,說:「當我們順應著我們的本性去做的時候(其實順應本性也就是說,順應當時你的本性跟外界交互作用當時的情境去做),當你順應這樣的狀況去做的時候,其實不需要思善、也不需要思惡的。」這個事情,我們可得要再三的跟大家分辨叮嚀清楚了,《六祖壇經》裡面所談到的這個「不思善」跟「不思惡」,談到的其實是我們的「真心」,談到是我們的「真如佛性」。那「真如佛性」呢?現在當然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沒有辦法跟大家分辨清楚,我們只能夠跟大家講,真如佛性的這件事情,絕對不是我們世間大家所熟悉的這些心識的運作的狀況;也就是說,真如佛性不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心識的狀況,可是卻也不離於我們現在的心識狀況。講起來好像有點玄之又玄!但是,我們不是要在這個短短的時間內要跟大家談這個事情,而是要跟大家說,《六祖壇經》裡面談到的「不思善、不思惡」,談到的是「真如佛性」的事情。那個事情不能夠因為《六祖壇經》裡面有這個文字,有這六個字叫「不思善、不思惡」,然後我們就直接的把這六個字把它應用在我們的所謂的「隨緣」的理論當中,當作我們「隨緣」的指導原則。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肯定會在許多的場合上面會犯下惡事了。所以善、惡的分際,是絕對絕對的要分辨清楚了。「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事情,不是我們現在談——我們說初階大家剛開始起修佛法的時候所應該要觸及的事情。因為,這個談的是「真如佛性」的事情,最起碼就要等到我們——最起碼要破參明心、要能夠眼見佛性之後,才能夠來談「什麼是不思善,什麼是不思惡」。在我們還沒有開悟——還沒有破參之前,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應該要先把它供起來,不要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任意去解釋這個。要不然的話,善、惡的分際模糊了,這個對我們接下來未來的事,會是很大很大的遮障!請各位觀眾務必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現在你所不懂的佛教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