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孫情 源起3萬年前
更新日期:2011/08/28 04:21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綜合報導〕今天是台灣的祖父母節,但人類社會是在三萬年前才開始有了祖父母的親子關係,在人類文化的演化上深具意義。
根據「科學人」雜誌指出,美國中密西根大學人類學教授、專門研究長壽演化的卡斯帕里,以牙齒化石的齒序磨損程度分析發現,祖父母在南猿或尼安德塔人等遠古族群中很罕見,直到歐洲早期智人的遺骸證據,才確認祖父母是大約三萬年前才開始變得普遍。
科學家指出,在幾個現代狩獵採集族群裡,祖父母經常在經濟和社會資源上援助他們的後裔,增加後代子孫的人數和存活率,長者也可以傳承他們的文化知識。
科學家指出,「重複」是傳遞文化規則和傳統的關鍵因素,長壽則有利於資訊代代累積和轉移,促進複雜家族系統和社會網絡的形成。
台灣作家黃春明表示,語言是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有誰能夠比老人更懂得活用語言?不但辭彙多且運用得更貼切?然而,當台灣社會從農業走向工商業後,農漁村人口高齡老化,留在村子裡的老人,喪失原有語言與文化傳遞的功能;年輕人從老人那裡學來的知識技術或精神素養,到了都市統統用不上。
黃春明以「陀螺」為例,有個口訣「樟賢哮,?賢走,拔樂柴釘死狗」,其中原理只要問阿公阿嬤都知道。
黃春明說明,口訣的意思是說樟樹木頭做成的陀螺轉起來很響,烏?的木頭很會跑,芭樂樹的木頭做出的陀螺只會變成死狗隨便讓人釘。這是由於樟木的篩管粗,陀螺轉起來與空氣摩擦大,會發出聲音;烏?的木質部輕,陀螺的重心比較高,轉起來很會跑;芭樂樹因為木質纖維走向不規則,做成陀螺轉起來會搖搖晃晃,一下子就輸給別的小孩了。
跟著祖父母出門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到菜市場學會蔬菜名稱、挑選,拿起蘿蔔用手指彈幾下,聲音結實的就好吃;到了魚攤,什麼魚、該煎還是蒸,都學得到;經過廟門,祖父母也能一一說明供奉的是什麼菩薩神明、神祇的傳說等。
黃春明說,台灣祖父母的地位與功能隨著時代走進尾聲,是很無奈的事。「我夢想著農業社會還會回來」,讓老人又重現在天與地為教室的生活教育中,「祖父母是家族和社區最稱職的級任老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