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悲心」有五十種: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9 靜慮波羅蜜多品〉:

 

『佛告慈氏:

「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為此大悲於諸善業而為導首。

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七寶輪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鍾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

云何大悲?

大名麼賀,麼者名我,我以大悲利樂有情故名大悲。

又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

又娑嚩者名屬已分,一切有情我應救護故名大悲。

又迦者名護。不令他人得其便故,名為大悲。

又此大悲者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故。

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智故。

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

「復次,慈氏!此大悲心有五十種。

云何大悲?無諂諛故。

云何大悲?身口相應故。

云何大悲?無虛誑故。

云何大悲?住實際故。

云何大悲?不退轉故。

云何大悲?了本覺故。

云何大悲?無詐偽故。

云何大悲?自性清淨故。

云何大悲?行質直故。

云何大悲?住正性故。

云何大悲?求佛身故。

云何大悲?求佛壽故。

云何大悲?不起一切過故。

云何大悲?護有情故。

云何大悲?所度有情無有量故。

云何大悲?同虛空故。

云何大悲?不捨貧窮諸眾生故。

云何大悲?拔諸苦故。

云何大悲?自性不動荷負一切故。

云何大悲?行清淨行不誑自他故。

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諸善業故。

云何大悲?普與樂故。

云何大悲?不生疲倦故。

云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

云何大悲?堅持施忍精勤行故。

云何大悲?能忍下劣所輕慢故。

云何大悲?不懷一切宿憾恨故。

云何大悲?作無上醫故。

云何大悲?以大乘慧攝下劣乘,等無二故。

云何大悲?善覆自德讚他善故。

云何大悲?能與無漏真法樂故。

云何大悲?能捨所愛心無悋故。

云何大悲?為諸有情心無悔故。

云何大悲?善持淨戒護毀禁故。

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諸有情得佛樂故。

云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

云何大悲?不惜自身捨支節故。

云何大悲?樂修功德不求報故。

云何大悲?能調有情修靜慮故。

云何大悲?了三界空不染著故。

云何大悲?積集善根離不善故。

云何大悲?能滿一切有情所求願故。

云何大悲?不捨普願住無為故。

云何大悲?捨有為法故。

云何大悲?慳貪有情令行捨故。

云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

云何大悲?多瞋有情令住忍故。

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進故。

云何大悲?散亂有情令住定故。

云何大悲?愚癡有情令智慧故。」

佛告慈氏:

「如是大悲,能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則名為大悲無量。」

(CBETA, T08, no. 261, p. 904, b17-p. 905, a7)
 
 

從上經典讀到云何大悲?了本覺故。

故而要『了「本覺」才有大悲可言」,那麼何謂「本覺」呢?

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生來就有覺,不覺就不是正常人,然而不少人是將「意識分別心本來就有的覺」修成一念不生,以為這樣的不覺就是修行,這是違背意識生來就是分別心的覺知體性,所以

馬嗎菩薩才會在「大乘起信論」中說:

 《大乘起信論》卷1
「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
 (CBETA, T32, no. 1667, p. 585, a14-16)

 由上述經文看來,凡夫自以為將煩惱制伏了,就以為是覺了,可是馬嗎菩薩卻說這仍是「不覺」,那這仍然是「不覺」,不是「本覺」,那什麼是「本覺」呢?「本覺」為什麼跟「大悲心」有關係呢?是有什麼關係呢?又與佛說的五十種大悲有什麼密切關聯呢?

 

若要了解「本覺」,建請卓參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0&bkid=23#guide

起信論講記

『詳解大乘起信論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之真實意旨,消除以往大師與學人對起信論所說心生滅門之誤解,由是而得了知真心如來藏之非常非斷中道正理﹔亦因此一講解,令此論以往隱晦而被誤解之真實義,得以如實顯示,令大乘佛菩提道之正理得以顯揚光大﹔初機學者亦可藉此正論所顯示之法義,對大乘法理生起正信,從此得以真發菩提心,真入大乘法中修學,世世常修菩薩正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