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悲心」有五十種: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9 靜慮波羅蜜多品〉:
『佛告慈氏:
「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為此大悲於諸善業而為導首。
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七寶輪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鍾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
云何大悲?
大名麼賀,麼者名我,我以大悲利樂有情故名大悲。
又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
又娑嚩者名屬已分,一切有情我應救護故名大悲。
又迦者名護。不令他人得其便故,名為大悲。
又此大悲者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故。
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智故。
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
「復次,慈氏!此大悲心有五十種。
云何大悲?無諂諛故。
云何大悲?身口相應故。
云何大悲?無虛誑故。
云何大悲?住實際故。
云何大悲?不退轉故。
云何大悲?了本覺故。
云何大悲?無詐偽故。
云何大悲?自性清淨故。
云何大悲?行質直故。
云何大悲?住正性故。
云何大悲?求佛身故。
云何大悲?求佛壽故。
云何大悲?不起一切過故。
云何大悲?護有情故。
云何大悲?所度有情無有量故。
云何大悲?同虛空故。
云何大悲?不捨貧窮諸眾生故。
云何大悲?拔諸苦故。
云何大悲?自性不動荷負一切故。
云何大悲?行清淨行不誑自他故。
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諸善業故。
云何大悲?普與樂故。
云何大悲?不生疲倦故。
云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
云何大悲?堅持施忍精勤行故。
云何大悲?能忍下劣所輕慢故。
云何大悲?不懷一切宿憾恨故。
云何大悲?作無上醫故。
云何大悲?以大乘慧攝下劣乘,等無二故。
云何大悲?善覆自德讚他善故。
云何大悲?能與無漏真法樂故。
云何大悲?能捨所愛心無悋故。
云何大悲?為諸有情心無悔故。
云何大悲?善持淨戒護毀禁故。
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諸有情得佛樂故。
云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
云何大悲?不惜自身捨支節故。
云何大悲?樂修功德不求報故。
云何大悲?能調有情修靜慮故。
云何大悲?了三界空不染著故。
云何大悲?積集善根離不善故。
云何大悲?能滿一切有情所求願故。
云何大悲?不捨普願住無為故。
云何大悲?捨有為法故。
云何大悲?慳貪有情令行捨故。
云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
云何大悲?多瞋有情令住忍故。
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進故。
云何大悲?散亂有情令住定故。
云何大悲?愚癡有情令智慧故。」
佛告慈氏:
「如是大悲,能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則名為大悲無量。」
(CBETA, T08, no. 261, p. 904, b17-p. 905, a7)
從上經典讀到云何大悲?了本覺故。
故而要『了「本覺」才有大悲可言」,那麼何謂「本覺」呢?
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生來就有覺,不覺就不是正常人,然而不少人是將「意識分別心本來就有的覺」修成一念不生,以為這樣的不覺就是修行,這是違背意識生來就是分別心的覺知體性,所以
馬嗎菩薩才會在「大乘起信論」中說:
《大乘起信論》卷1:
「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 (CBETA, T32, no. 1667, p. 585, a14-16)
由上述經文看來,凡夫自以為將煩惱制伏了,就以為是覺了,可是馬嗎菩薩卻說這仍是「不覺」,那這仍然是「不覺」,不是「本覺」,那什麼是「本覺」呢?「本覺」為什麼跟「大悲心」有關係呢?是有什麼關係呢?又與佛說的五十種大悲有什麼密切關聯呢?
若要了解「本覺」,建請卓參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0&bkid=23#guide
起信論講記
『詳解大乘起信論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之真實意旨,消除以往大師與學人對起信論所說心生滅門之誤解,由是而得了知真心如來藏之非常非斷中道正理﹔亦因此一講解,令此論以往隱晦而被誤解之真實義,得以如實顯示,令大乘佛菩提道之正理得以顯揚光大﹔初機學者亦可藉此正論所顯示之法義,對大乘法理生起正信,從此得以真發菩提心,真入大乘法中修學,世世常修菩薩正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