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6:「時佛作是念:「帝釋無諂偽,真實問所疑,不為惱亂我,若汝之所問,我當分別說。」
 
帝釋問佛:「是何結使,能繫縛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羅伽?」
佛時答曰:「貪嫉二結使,繫縛人、天、阿修羅、乾闥婆等,并與一切類,皆為貪嫉自縛。」
「此事實爾。天中天!貪嫉因緣,能縛一切,我今從佛聞解此義,疑網即除。」深生歡喜,更問餘義:「貪嫉因何而生?何因何緣,得生貪嫉?何因緣生?何因緣滅?」
「憍尸迦!貪嫉因憎愛生,憎愛為緣,有憎愛必有貪嫉,無憎愛貪嫉則滅。」
「實爾,天中天!我今從佛聞解此義,疑網即除。」深生歡喜,更問餘義:「愛憎何因緣生?何因緣滅?」
答言:「愛憎從慾而生,無慾則滅。」
「實爾,天中天!我從佛聞信解此義,疑網即除。」深生歡喜,更問餘義:「欲從何因生?何緣增長?云何得滅?」
佛言:「欲因覺生,緣覺觀增長,有覺觀則有慾,無覺觀欲則滅。」
「實爾,天中天!我今從佛聞解此義,疑網即除。」深生歡喜,更問餘義:「覺觀因何而生?何緣增長?云何而滅?」
「覺觀從調戲生,緣調戲增長,無調戲覺觀則滅。」
「實爾,天中天!我今從佛聞解此義,疑網即除。」深生歡喜,更問餘義:「調戲因何生長?云何而滅調戲?」
佛告憍尸迦:「欲滅調戲,當修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命、正方便、正思惟、正念、正定。」
帝釋聞已,白佛言:「實爾,天中天!調戲實由八正道而滅,我今從佛得聞此義,疑網即除。」帝釋歡喜,復問餘義:「欲滅調戲,能修八正道,此八正道,比丘復因何法而得增長?」
佛言:「復有三法:一者欲,二者正懃,三者多習攝心。」
帝釋言:「實爾,天中天!我等聞此義,疑網即除。比丘能修行正道分,實自因此三事增長。」聞已歡喜,帝釋復問:「比丘欲滅調戲,當學幾法?」
佛言:「當學三法。當學增盛戒心,當學增盛定心,當學增盛智慧心。」
帝釋聞已:「實爾,天中天!我聞此義,疑網得除。」踊躍歡喜,復問餘義:「欲滅調戲,當解幾義我聞?」
佛言:「當解六義,一眼識色,二耳識聲,三鼻識香,四舌識味,五身識細滑,六意識諸法。


帝釋聞已:「實爾,天中天!我聞此義,疑網得除。」歡喜踊躍,復問餘義:「一切眾生,皆同一貪一欲一向一趣。」佛言:「帝釋!一切眾生,亦不一貪一欲一向一趣,眾生無量,世界無量,意欲趣向,殊別不同,各執所見。」 (CBETA, T04, no. 203, p. 477, a18-c4)



附註:
上述 佛言:「當解六義,一眼識色,二耳識聲,三鼻識香,四舌識味,五身識細滑,六意識諸法。
有情眾生就因無明籠照,不知此六義,所以執取它們為真實,落入「我見」,生生世世無法解脫。
佛陀說「我見」是眾生的共同煩惱。

 「我見」:我見,又名身見,亦即眾生對於五陰十八界錯計而不如實知,執以為真實我。此乃聲聞初果見道所斷三結之一,在大乘法中,即是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中的第一種,名「見一處住地」無明,屬見道所斷煩惱。

我見也是眾生對於欲色界身心及無色界心的虛幻,不如實證知;主要是因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而誤認見聞覺知的識陰為常不壞之我,執著這個惡見,住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之中,在這個境界中安住,故名之為「見一處住地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