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結語 
 

     從法國解剖學家杜胥內(Duchenne)以神經科學的觀點,發現兩種微笑所牽動的臉部肌肉是大相逕庭的,而將由不同的神經迴路所引動的微笑,區分為意識的「應酬式的微笑」,以及潛意識(末那)所直接傳送出來而自動產生的「真正的微笑」(Duchenne Smile)。再由大腦造影研究中,發現反應意識思惟的大腦皮質,與反應潛意識運作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交互關係,我們發現潛意識末那是一切行為產生的真正源頭。而在這些觀察中,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神經系統的運作並不是意識或潛意識末那的作用本身,而是它們運作的結果,也就是它們運作後的軌跡,也是科學工具所能觀察得到的六、七識之見分的行相的軌跡之一。雖然這些只是浮光掠影,卻讓我們看到了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互動的奧妙,而意識與意根的這些運作,卻都不能一剎那離開如來藏的支援,否則祂們什麼也做不了;而如來藏本著一向不貪不厭、不執不棄的中道清淨自性, 不斷的支援祂們的運作,使祂們在三界中圓成善惡因的造作與未來果報的領受,具足了圓滿成就諸法的示現,所以如來藏完全是被動性的運作,這也為我們證明了經中「意(根)為先導」之聖訓無訛。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潛意識末那操控著意識思惟的方向,也證明《大乘密嚴經》卷三云:
「諸仁者!阿賴耶海為戲論粗重所擊,五法三性諸識波浪相續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飄動,於無義處中似義而現。諸仁者!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所現〕。諸仁者!阿賴耶識與壽命煖觸和合而住,意〔根〕住於此,〔意〕識復住意〔根〕,所餘五識亦住自根。諸仁者!心、意及識住於諸蘊,為業所牽,流轉不息;諸所有業因愛而起,以業受身,身復造業,捨此身已更受餘身,如步屈蟲行;心及心法生於諸趣,復更積集稠林之蘊。」

這些教示正真無訛,悟後確實可以現前觀察而證明是真實說。
 

    由此經文可知,阿賴耶識行於五蘊稠林之中,由於意根末那之遍計所執性,執著諸戲論妄想,意識遂依祂而起分別執著,所有境界相飄動不實,於無義處中似義而現。而七轉識諸蘊之所以現諸境界,皆是由於阿賴耶識集藏七轉識諸染污法種,復由意根末那為先導,意識、五識方能相繼現起。眾生由於妄執如是三 界六塵諸法為真,故為業習所牽,流轉不停,故於識稠林中復造諸林而增益諸蘊之積聚。然而,三界六塵諸法實是阿賴耶識所變現,並無實法,是眾生妄取諸法故輾轉而生。這其中意根末那識,默容一切諸法的遍計性,與處處作主的所執性,是轉生諸法的啟動者,而意識與其輾轉相依,更是強化一切種子熏染的幫兇。如《楞伽 阿跋多羅寶經》中佛說:「大慧!現識〔末那識意根〕及分別事識〔意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正是此意。也就是說,無始劫來不壞的意根末那識,以及世世斷壞而只有一世的意識覺知心,是互相影響的:末那識控制意識的思惟方向,而意識思惟之後也會回頭影響到意根末那識的心性與決定,所以 佛說「相展轉因」,真是如實語、不誑語、誠實語,也是完全正確的宣示法界中的意根與意識的境界,語皆真實不虛。 

    從神經科學與大腦造影的實驗結果,來看意識與潛意識末那輾轉運作的交互關係,科學家都已倍感複雜難懂,而只能依實驗結果「按圖索驥」勾勒出其梗概而已。若從實證現觀來看,意識與潛意識末那各自所相應的心所有法,以及它們交互運作的關係,則不是依著實驗結果「按圖索驥」的科學研究者所能了知的。現實生活中, 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互動速度之快,互動模式之複雜,互動型態之多樣,互動深度之微細,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將受實驗者限制於某些實驗條件中所能觀察得到的,因為實驗設計是由觀察者操控其實驗條件,而現實生活則是生命體的自主運作,其間有相當大的差異。光是意識之五遍行的運作,或末那之五遍行的運作,或是兩者之交互運作,其中關係之複雜、之微細,不是科學實驗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一般未悟者或探求密意者所能探知一二的;若要深入通達,則非我們能力所及,此非地上菩薩,無能為之;非諸佛,無能究竟。這牽涉到如來藏阿賴耶識中一切種子的流注,以及種智中極其甚深微細的部分,也正是 佛說三轉法輪唯識正義的精髓。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心智程式控制系統」,連科學家都不得不謙卑的說:「請記住,這些研究是心智探索的初步成果……,還有很多事情是科學家不知道的……。」科學家對於意識心智的探索,都已經感到如此的深奧難懂了,而印順、昭慧……等無知之佛學研究者,既無佛法上修證之證量,又違科學實驗之現觀,竟然草率的說潛意識末那是意識所生之細意識,竟然說意識所依止的潛意識末那是意識所生的細意識;由此顛倒邪見,復將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視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的施設法而誹撥之,否定其真實存在而且有種種神妙難測的大用;不但自己造下無邊的謗法罪業,並貽誤諸多隨學之眾生;如是獅子身中蟲,真是有愧披剃,實無立場身著僧衣、現出家相。 
   

    由於限於篇幅,本文並未列出許多教證;而且對於教證的說明,早已散見於 蕭老師許多著作裡,請讀者自行請閱,末學不再贅述。末學為此文的目的,除了第一章引言中的說明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其實是提出來與「家裡人」共相惕勵的──觀行這一門功課,如黃俊雄布袋戲所說:「功夫是萬底深坑。」般若道種智甚深、極甚深,若想一窺其堂奧,至少要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如理作意觀行,第二個是如理作意觀行,第三個還是如理作意觀行。因為,一切不如理作意,均與此正觀無緣相應故,必定會落入邪觀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祖師與 蕭老師苦口婆心而一再的強調「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道理。因為,證悟本心阿賴耶識以後,才可能「轉依」其清淨體性,真正的如理作意觀行,才可能真正邁入悟後起修之路。末學在此進一步提出建議:即使悟後,也不可稍有自滿或輕慢之心,否則仍將會因為基礎不夠紮實,以及往世的熏習與觀行仍不夠深入,反而在正確的基礎上作了不如理的、方向偏差的思惟,不免如同2003年初那些人一樣的退失於正法而又誤以為極大的增上。



 《正覺電子報 第31期 頁91~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