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因病,曾經寄宿於一個共修團體,發現人是很容易受一言半語傷害的動物,總是把見聞覺知的「受想」當做如此的真實,而常産生加諸在自、他身心上揮之不去的苦樂感受,可是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故多見苦多樂少的自我糾纏;肉體的痛苦若非因果病的較重業障折磨,是較易恢復,然而心靈的受創,除非有智慧為前導,否則是沒有那麼容易復原,經年累月纏繞不已,無法跳脫各種不如己意的想與受二法,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人們共住常常一言不和就傷害身邊的至親好友,苦於人與人間彼此的想法、作為、習氣不同,彼此無法相容;綜觀這些苦來自於「無明」,「無明」就是「無知」,「無知」講白一點就是「愚痴」,愚痴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貪愛」而不自知,隨「緣」而起舞讓自己陷溺在自己玩自己的情境中而不自覺;故而《雜阿含經》卷32說:『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CBETA, T02, no. 99, p. 230, a10-12)

《雜阿含經》卷14

「云何有病如實知?謂三病,欲病、有病、無明病,是名病。如是病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4, c18-20)

  經書中說苦會集起的原因就是因為「貪愛」,使眾生有三種病,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病;這些眾生的病,就是把五陰色、受、想、行、識當做真實,即「我見」而引起的;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是無法如實知眾生病之所在;例如在生活中總是「無知」於現象界的無常不實,總是緊抓住色、受、想、行、識不放,在接觸的當下,就把想(即是知、即是分別) 、受當做如此的真實,而想處處順於己意,若有所違逆自己的想法做法就生起不悅的心行,整個心緒被不好的受繫縛著,就是觸到諸塵境時,若還是存有過往雜染種子存在的話,就會還是有「受」存在的,在不自覺中又把受當真實的話,就會被貪愛好的感受、好的氣氛拖著走、所謂的隨波逐流去了;其實當有去深觀了解時,就會發現不是隨外在的現象,事實上是隨於自己不淨的種子而淪陷了,自己沒有看清這點,還處處怪罪於外來的一切,如此眾生「以受為我」的例子,在生活中的戲碼是處處可見。

世人之無明貪瞋現象多不枚舉,茲有以下網路傳聞一例見人心不平等之愚痴:

媳婦對公公說:『「我想回家看父母。」,

公公對媳媳說:「你已經外嫁出去了,沒事不要常回娘家」;

有一天,公公對著他女兒說:

「爸爸年紀大記得常常回家看父母啊!」』

只因這個意識心的「分別執取」「以為自己為真實的我」的我想(即我見),然後忽略了別人也是以這個我為我想,就以「自我為中心」而出現了種種世間自私自利不平等現象,既而在這裡面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們想去彌補這個被人瞧不起的不平等,接下來的所有慾望的追逐想要獲取別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還有很多其他生活中為了滿足一個「眾生我」(我見)欲想之苦,也就付出許許多多為這個「我見」「我」的心機手段,這就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然而一心一意想捨離苦,當您捨離苦得到相對待的樂,當您得到樂時,就不苦嗎?如果有了世間樂而不苦,就不會有「有錢不快樂富豪捐身家」的真實故事了;只因這個樂是無法永恒存在的,現象界成、住、壞、空之苦,讓我們頻臨虛幻幻滅之不真實無我之中,所以也就面臨「苦、空、無常、無我」的苦之中,也因為這種無常苦,就有聲聞阿羅漢行者,乾脆就把眾生我消滅掉,依眾生我而有的苦自然跟著消失了,從此也就沒有一個我在三界出現,就不會有一個無常的我面對生命的苦;這種想法是不想再往更深層有意義的面向來探討生命來向佛陀學習,如此不再用學習世間法,也不再學習出世間法的行為,這只是修學聲聞解脫道,不是究竟的學佛。不若菩薩在以下所說種種說不盡的諸多苦之中,去面對這些苦,去漸次了斷這些苦,甚而在無盡的苦之中,體會眾生無盡的苦惱,藉而長養出對眾生無限的悲心。

人世間的苦說不盡,就讓我們來看看佛菩薩為我們所分析的苦有哪些?

《瑜伽師地論》卷4416供養親近無量品〉:

「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無量。

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

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復有二苦

一欲為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

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

復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復有四苦:

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

二斷壞苦。謂由棄捨眾同分死所生之苦。

三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

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復有五苦:

一貪欲纏緣苦。

二瞋恚纏緣苦。

三惛沈睡眠纏緣苦。

四掉舉惡作纏緣苦。

五疑纏緣苦。

復有六苦

一因苦:習惡趣因故。

二果苦:生諸惡趣故。

三求財位苦。

四勤守護苦。

五無厭足苦。

六變壞苦。

如是六種總說為苦。

復有七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希求而不得苦。

復有八苦

一寒苦。二熱苦。三飢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繫等諸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復有九苦

一自衰損苦。二他衰損苦。三親屬衰損苦。四財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衰損苦。八現法苦。九後法苦。

復有十苦

一諸食資具匱乏苦。二諸飲資具匱乏苦。三騎乘資具匱乏苦。四衣服資具匱乏苦。五莊嚴資具匱乏苦。六器物資具匱乏苦。七香鬘塗飾資具匱乏苦。八歌舞伎樂資具匱乏苦。九照明資具匱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

 

當知復有餘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

一切苦中復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

廣大苦中復有四苦:一長時苦。二猛利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

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

邪行苦中復有五苦:一於現法中犯觸於他他不饒益所發起苦。二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發起苦。三即由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來諸惡趣苦。

流轉苦中復有六種輪轉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僕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財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謂先為王後為僕隷。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乃至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

不隨欲苦中復有七苦: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醜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為他勝而生大苦。

違害苦中復有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五曠野嶮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六繫屬於他之所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隨逐苦中復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三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復有五苦。一逼迫苦。二眾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麁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CBETA, T30, no. 1579, p. 536, a3-c2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33 離世間品〉: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垂光照三界,  心法無不現。

 自在諸法王,  功德色嚴身,

 方便淨智眼,  安住勝妙法。

 相好莊嚴身,  一切觀無厭,

 彼法自在王,  如法治眾生。

 除滅欲煩惱,  超出於三界,

 常樂勤修習,  慈悲喜捨法。」

(CBETA, T09, no. 278, p. 670, c21-28)

 

如果我們能據實了解佛陀言教的真實義:
彼法自在王,如法治眾生」常樂勤修習,慈悲喜捨法」,

必有一天一定能修成「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雖然菩薩道難行,但願我們常不忘「以苦為師」,不管有多少苦,都是菩薩善學之處。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